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2年后,警政迅速在全中国铺开。各省先后于省城创建巡警总局、警务总局、警察总局等。除省城外,有些省份的重要城市、商埠也较早开办了警政。如直隶的天津、奉天的营口、江苏的上海、湖北的汉口、安徽的芜湖、江西的九江等。材料现象(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B.推动了社会治理的近代化
C.延续了戊戌变法的措施D.遏制了革命新形势的到来
2 . 山西省长治天主堂的《田产登记簿》残本,记载着它从1859年到1911年共收进的田产117份,其中买的83份,典的8份,献的17份,让的5份,换的、罚的、补足的、布施的各1份。这一记载说明(     
A.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C.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提高D.教民冲突成为主要矛盾
2023-11-23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反秦大起义的过程中,拥兵自重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先后称王;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也不得不以封王为手段,笼络韩信、英布等豪杰为自己效力;汉初的思想家又批评秦始皇“非封建,行郡县”是出于“私天下”之心的暴政,形成了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与秦朝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不同,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汉初的封国领土广大,诸侯王地位尊崇,“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越天子”。根据周振鹤的研究统计,当时全国有57郡,其中10个诸侯国共领有42郡之地,占总数的73.7%;而中央辖属的郡县之地共有15郡,仅占总数的26.3%。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润于6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张之洞、刘坤一)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霍必澜的意见得到英国政府的肯定,并被指示向刘、张作出相应“保证”。显然,英国并不是真的要维护两江、湖广的稳定,而是为维护它在该区域所攫取的权益。在英国的首倡下,其他列强也各怀私利加入进来,与英国联合行动。刘坤一和张之洞一贯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坚决镇压。在清廷对义和团“剿”“抚”不定甚至决定利用之时,他们仍固执己见,说“拳匪”势甚“猖獗”,主张竭力“剿办”,并强调“各国纷纷征兵调舰,大局危急”。而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关于“互保”的提议,正与其原有的意向不谋而合。

——摘编自董丛林《“东南互保”究竟保了谁的利益?》

材料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在倡导联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族纲领,宣告了民族权利。19341129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1936年,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事实上开辟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局部实践之路。1941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之规定提及建立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初步确立。19475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并于1949122日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摘编自谭玮、陈心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与南方督抚达成“东南互保”的共同目的并说明其带来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制度历程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4 . 1891年湖南长沙出版的通俗画报有一副插图《释道治鬼图》(图)。三头猪从左至右写有“叫徒”“耶稣”“叫司”的字样,左右对联内容为:“道人和尚纵无妻,亦有俗家,怕寺观分消绿帽。太上释迦谁所祖,合除洋鬼,免妖魔毁灭金身。”插图反映了当时(       
A.民族危机加深B.阶级矛盾尖锐C.反清斗争高涨D.三教合一趋势
2023-11-13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全国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道光咸丰年间,中国社会中逐步出现了一个负责管理地方公务的士绅群体——绅董。下图为《申报》记述的从19世纪90年代至1910年关于绅董的条款数量变化曲线。这一变化的总体态势表明( )

A.民族危机空前加深B.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基层治理成功转型D.民主思想影响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96年《时务报》发行后,孙诒让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统计阅报人数以敝里为最多,而敝里阅报之人,弟率稔知其人。盖慨时事之危迫,爱玩钦服者十之一二;而闻有科举变法之说,假此揣摩为场屋怀挟之者十之七八;其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者,无一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A.清末知识分子阅读新式报纸蔚然成风B.体现了维新思想在社会底层广泛传播
C.当时阅读新报主要是从功利角度出发D.社会底层人民关心时事挽救民族危亡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中国民间资本创办经营的出版机构兴盛。其中,文明书局以开通民智为主旨,以出版教科书著称;广智书局志在维新,所出图书多属变法、变政之类;教育世界志在振兴教育;湖北法政编辑社所出皆为法学书籍等。这反映了清末(     
A.文化出版业实现私有化经营B.社会危机加快思想觉醒
C.文化领域形成自由争鸣局面D.维新变法观念日益强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二字在清初黄宗羲等人的言论中已出现,然而并没有持续发展。到了晚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国民”观念从西方、日本输入中国之后,黄宗羲等人业已消失的声音重获新生。晚清“国民”二字内容相当宽泛,边界并不清晰,丰富而复杂,亦新亦旧,具有鲜明的过渡时代的特征。20世纪初,“国民”观虽然包含了西方“公民”观念的某些内涵:“国民”相对于社会上的特权阶层而存在,他们被劝告要发扬公民道德,并增进共同的福祉,保有国家主人翁意识;然而,中国的“国民”并不是被赋予权利、可以向国家提出某些特定国要求的个人,而是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国家权利的一群人。“国民”不像之后更适合用来指称“citizen”的“公民”或“市民”,它并不强调国家当中的个人,而是一种集体存在。

——摘编自李孝迁《“制造国民”: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大国或文明区域的移民,其国家的建立是由于族群冲突和族群政治分歧被动成就的。因此,新加坡致力于将多源流的移民社会整合成共同认同新加坡国家的国民社会,形成一套新加坡的“民族—国家”体系、新加坡人的公民认同和新加坡多元族群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国家通过威权政治体系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大众媒体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塑造共同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在学校、社区等场域中不断强化公民概念和国家认同,塑造“新加坡人”的概念,建构地方性知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国家情怀,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国家自豪感,有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主人翁意识。

——摘编自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民”概念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新加坡塑造国民的差异及其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国民塑造问题的认识。
2023-11-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大联考全国乙卷)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1896年4月,日本明确提出在重庆设专管租界。在其后几年中,并无日本商民到重庆居住,日方便将此事搁置但在八国联军打进津京后,英、法加大了在当地买地的力度,有设租界之意。日本驻重庆副领事山崎桂声称:“此时落实条约权利、(在渝)设定我国租界,是当务之急。”以上说明当时日本(       
A.在甲午战后所获特权未得到落实B.在重庆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C.企图与西方列强争夺在中国权益D.对华政策取决于英法态度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中国近代史长时间段来看,同光时期(学术界通常概指18611894年)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关键词:危机、开放、自强与觉醒。危机是就国内、国际综合情况而言;开放是就中国的对外关系而言;自强是就中国对于危机的对策而言;觉醒指的是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所处的态势的理解思考。这四个关键词相互引领,相互激荡。

——摘编自熊月之《自强运动时期思想演变脉络》


根据材料提供的关键词,就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拟定一个观点,并用中国近代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观点明确,阐述围绕至少三个关键词,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