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由于长期的战争,重庆地区人口稀少,满目萧条,经济和社会遭到空前的破坏。广大农民不仅要承担规定缴纳的租赋,还要承担超过正赋数倍的加派、杂税和力役。为了恢复重庆经济,清王朝实行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措施……乾嘉年间的重庆人绝大多数是移民的后裔。据巴县档案记载,乾隆三十八年重庆定远厢共有300户,其中从事工商业的占208户。同时,大规模移民也导致了重庆地区人口的迅速膨……1810年到1850年,重庆城市人口从5万增加到20万人。移民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摘编自李东芝《近代重庆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1876~1949)》

材料二       重庆商业中心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时期,因而就不能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重庆商业中心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以1891年强迫重庆开埠为标志,“商埠且因外人的强迫而开放,商人的地位便完全被动”。商业投机是指利用或操纵市场,通过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等手段而牟取暴利的商业活动。投机商人预测某种商品价格或黄金、外汇、有价证券将要上涨或下跌,以少量押金大量买进或卖出,等价格涨跌时就卖出或买进,从差价中牟取暴利。在重庆开埠后的很长时间里,商会和同业公会管市场,政府放任自流。

——摘编自周勇

材料三   1983年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在改革试点中,重庆实行计划单列,并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扩大了重庆管理经济社会的自主权,突出了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重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直接向中央申请立项,自身的财力也得以增强。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提倡按经济规律办事,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企业和社会经济活力,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和实践发展逻辑是一致的。

——摘编自袁仁景《改革开放一重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末清初重庆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清朝鼓励移民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重庆商业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2-12-27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杂多的名色。就其内容而分,民变大体可以概括为十类:(一)抗捐抗税。(二)抢米风潮(三)为求食有盐而导致的城乡骚乱。(四)会党、农民起义。(五)罢工斗争。(六)兵变(七)学潮。(八)反对教会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九)反对“新政”。(十)其他反对压迫的斗争……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参加者包括除官之外的农民、工人商人、学生、“盐枭”等城乡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由城乡社会游移出来的会党。他们没有统一的口号、目标和组织,但他们以动乱的方式加速了应该淘汰的东西被淘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的世相和众生相。

材料二 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造、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求自身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民变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变的积极影响。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中国近代史长时间段来看,同光时期(指1862年—1908年)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关键词:危机、开放、自强与觉醒。这四个关键词相互引领,相互激荡。

——摘编自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


根据材料提供的关键词围绕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拟定一个观点,并用中国近代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观点明确,阐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王朝利用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羁縻州又称为“蕃州”,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在羁縻体系下,羁縻各州名义上是以“州、县”划分属民或属部,实际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辖的非正式州、县,故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本质的区别。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二 清代是中国古代疆域的定型和近现代疆域变迁的发端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了从羁磨统治区域向直接统治区域的过渡,边缘化特质逐渐被“一体化”趋势所取代。1840年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的天下观和疆域观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由王朝国家向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中华民族由自在民族共同体向自觉民族共同体转变,并形成了诸多的跨境民族,对近现代中国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柏舟《中国古代王朝的羁縻统治:奠定中国大一统的制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行羁縻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羁縻体系终结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则中国古代羁縻体系终结的原因,并加以阐释。
2022-03-23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义和团运动扩展到东北地区,沙俄军队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大举入侵中国东北,将满洲完全置于控制之下。《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拒不从中国东北撤兵。日本担心沙俄势力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急剧扩张会最终排挤它在这一地区的势力;而英国则担心西伯利亚铁路和中东铁路建成,将损害其经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各国进行海上贸易的利益,同时也担心沙俄继续南下损害英国在华北的权益。1902年,日英签订第一次《英日同盟条约》,沙俄迫于日英同盟压力与清政府签订《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约定俄军分批撤走。1902年沙俄完成一期撤军后,采用各种手段拖延撤军。19035月,沙俄决定不从满洲撤军并禁止外国人进入满洲。从1903年到1904年,日俄针对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地位和权益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协商和谈判,双方各执一端。190428日晚,日本海军偷袭沙俄停泊在旅顺口的舰队,战争爆发。19051月,俄国国内爆发革命,沙俄内外交困,日本此时也渐感国力枯竭,双方都希望停战。190595日,在美国斡旋下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战争结束。

——摘编自安成日、刘艳等《日俄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2022-03-0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清政府在对欧美各国的关系上实行的是将各事务化解于各有关地方,“由外省督抚奏报,中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面对这种新形势,外国事务头绪纷繁”,特别是在外国公使驻京之后,专门负责处理对外事务。19世纪60年代,由于“来悉洋情,中国与各国订立的条约中,仍然只有“彼在中国设领事之语,中国还是因被迫遣使赴英就马嘉理隶件致歉而顺便迈出了在国外设立使馆的第一步(1875年)。接着清廷又相继任命常驻美国、西班牙、秘鲁、日本、德国、法国、俄国等国的公使。1901年7月,正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摘编自潘培志《晚清政屙改革下的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外交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4-01-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任鸿隽(1886—1961),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任鸿隽认识到科学与国运的密切关系,辛亥革命后由“暴力革命”的追随、实践者转变为“科学救国”的倡导者。他坚持认为,科学家的职责不是身与社会政治,而是力行科学研究;“科学是立国的根本”并一再倡议将发展科学作为重要的国策。1915年,他与同仁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月刊;1925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专任秘书,在其努力下,该基金资助科学机构和大专院校,还派遣有志青年出国深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事业,他征得科学社同意,将科学社所有的设备等捐给了国家。

——摘编自侯春燕《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任鸿隽“科学救国”实践的贡献。
2024-02-2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 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成丰帝迫 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 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 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 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 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以来, 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且 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 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 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还主办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主场外交。

——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9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虽然在军事上成立了大陆军,但从十三州汲取军事资源是极度困难的,协调各州同样非常困难,导致华盛顿反复遭遇缺乏军备的困境。汉密尔顿在大陆军中是华盛顿的副官,就深感大陆会议的权限不足。在外交上,更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权(即以美国的名义而非某一个殖民地的名义)对外开展外交活动、签署外交协议。独立战争结束后,新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1、各州之间贸易存在许多摩擦和需要协调的地方:2、各州可能单独和欧洲国家,或者印第安部落展开外交活动,而这些外交活动的指向很可能是互相冲突的:3、大陆会议无法从各州汲取财政、物质资源……在此情况下,有相当多的美国政治家认为邦联制被证明无法满足美国的实际需要,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联邦政府以应对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问题。

——摘编自《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在新政与立宪的过程中;清廷中央集权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在中央设立军事、财政等各职能部门】相应地在各省设立下级机构,垂直掌控,直接剥夺了地方督抚在军事、财政、司法、外交、人事与行政等方面的权力,从制度设计上把地方督抚的相关权力收归中央,逐步加强中央集权,而使地方督抚权力越来越缩小。

清廷从制度上收回地方督抚不少重要权力,但因为亲贵专权,内部矛盾重重,政出多门,实际上破坏了中央集权的效力,未能真正掌握这些权力。以军权为例。清廷收回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遗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使地方督抚虽有节制新军之名义,而没有指挥、调遣新军之实权。……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尽管可能有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

——摘编自李细珠《再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与清末民初政治走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清廷在加强中央权力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强化联邦政府权力与清廷加强中央集权结果有什么不同,请说明理由。
2023-09-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 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   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 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   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 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