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5)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改编自卜正民、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政府)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而“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据《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理

材料三   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部分数字统计表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总产值数比1949年增长
810亿元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77.5%145.0%48.5%
城乡人民收入/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
70%30%
国家财政收支总收入总支出结余
382亿多366亿多15亿多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的表现,并概述秦汉时期“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2)根据材料二,以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为视角,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对于《钦定宪法大纲》而言的主要进步之处。结合所学,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指出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表现,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对这一表现加以简要评析。
2024-01-2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D.增强了国人民族民主的意识
2024-01-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公”“私”关系的讨论和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论说,曾经使我们将那个时代称之为“启蒙时代”。……但黄宗羲们没有真正地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他们也没有设想出一个权力更替和权力制约的机制。急剧的改朝换代,决定了他们的“待访”必将成为一种“空守”。因此,对他们思想的启蒙色彩要做仔细的检讨,或者说他们的启蒙意义要到晚清才得以真正展现。

——摘编自干春松《儒学概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权宪法,第一次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民权利的宪政理念,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立宪的新篇章。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否定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的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从而树立了帝制非法和共和合法的观念,促进了民主主义潮流的大发展和人民思想的大解放。

——摘编自袁兵喜《权利与权力的规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宪政理念》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公’‘私’关系”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视角,概述黄宗羲思想所具有的“启蒙色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民权利”方面的主要体现,并指出该“约法”的历史地位。
2024-01-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为作者观点提供最主要依据的是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结束了封建帝制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2024-01-1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为孙中山吸取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则需要防微杜渐而提出的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2024-01-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救亡图存是贯穿中国近代始终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四次变革尝试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从背景和失败原因的角度归纳四次变革的共同特点。

材料二   自清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时人认为西方便是“新”的模板。国人将世界分成新旧两部分,而西方便是中国想要进入的“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梁漱溟不无夸张地说,中国的西化潮流很快“退落,成为过去之事”,“其转捩就在头一次欧洲大战中;从那次大战后到现在,完全为另一潮流所代兴”。

——摘编自周月峰《以“未来”否定“现代”》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革命发展的影响。
2024-01-0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检测历史试题
7 .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下列属于辛亥革命成果的有(     
①成立中华民国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清帝退位          ④推翻了封建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D.②④
8 . 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精神和口号,以下不同时代的精神或口号,按其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③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④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
9 .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这段时间是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5月5、6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之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心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5月19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亦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于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常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可惜,辛亥革命做了一锅夹生饭,而且夹生得很,米是米水是水的,连粥都未熬成。民国的成立,告别皇权世袭而走向共和,但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板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板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整理自马未都《百年辛亥》、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举措。
(3)说明材料三中“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的内涵。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另一轨道”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10 .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文化的现代化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早期工业化以抵御外辱为最初动机,兴办军事工业以增强军事力量便成了工业化的第一步,清政府从 1865 年开始大规模创办军事工业,到 1890 年共开办军事工业 21家。……中国的工业化不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工场手工业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的产业和经济制度逐渐展开的,洋务运动中产生的新式工业,基本上都是通过引进西方的设备、技术、人才,乃至资金和组合方式而开办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力图在传统的儒家精神和传统社会制度中引入西方的资本主又因素,试图以后者弥补前者、护卫前者。

——摘编白虞和平《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

材料二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更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由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而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初期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在这方面进行补课。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列举一例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局限性。
(2)阅读材料二,提炼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是否认同其观点。(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阐述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对辛亥革命在这方面进行补课”的。
2023-12-2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