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1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人士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倡导培养新型国民,他们将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放而自由的人生价值、新型的国家观念和建设新型国家的本领。从本质上讲,这种新式教育是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的。从国民教育的思路出发,民国初期的教育家又具体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三者相辅相成,旨在将培养新国民落到实处。

——摘编自郝莫云《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如何实现养民富民的社会经济,孙中山说:“统一以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孙中山明确地将农业当作基础产业,认为吃饭问题就是顶重要的民生问题。他还提出农工商业相辅相成的农经商纬论,认为“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而且,他提出农业要走科技化、机械化的道路,搞科学种田,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摘编自姜朝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传统养民思想》

材料二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成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成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材料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毛泽东在1955年就明确指出:“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在全面建设新征程中,习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实现富民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共产党宣言》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关于改造社会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走向“共同的富”而采取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指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应坚定走下去的道路及该道路的世界意义。
2024-02-2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摆在诸子百家面前的切实问题。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复归西周礼乐文明,重构社会“大一统”统治秩序为毕生追求。孔子援仁入礼,根据时势改造西周礼乐文明,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孔子创办私学教育,将“大一统”的思想诉求熔铸于君子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之中;孔子整理典籍,修订《春秋》,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寄寓其中。

——摘编自叶晓庆《先秦诸子“大一统”学术思想论略》

材料二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第一次把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孔子被尊奉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外来的进化论使传统的儒术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传统的儒术又使外来的进化论取得了中国的形式。维新派的观念同西方的进化论联为一体,带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使一批批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一批批传统士人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量,历经千年各种内忧外患而终于能够保存、延续和发扬光大,与孔子仁学结构的长处也大有关系。仁学中的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责任担当……都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熏陶了不少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为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一位历史人物及其贡献,阐述孔子思想对后人的“感染、教育、熏陶”价值。
参考示例: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和行动折射出仁学中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8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纲领,与会代表欣然接受。191287日,中国同盟会退出历史舞台,七年时间内部四分五裂:孙中山将南洋、美洲等地的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中国同盟会一分为二;1910年,光复会重建,中国同盟会一分为三;1911年夏,宋教仁等在上海组建中部同盟会,中国同盟会一分为四。

——摘编自金冲及等著《辛亥革命史稿》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中共党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提炼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归纳中国同盟会从成立到“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救亡图存是贯穿中国近代始终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四次变革尝试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从背景和失败原因的角度归纳四次变革的共同特点。

材料二   自清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时人认为西方便是“新”的模板。国人将世界分成新旧两部分,而西方便是中国想要进入的“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梁漱溟不无夸张地说,中国的西化潮流很快“退落,成为过去之事”,“其转捩就在头一次欧洲大战中;从那次大战后到现在,完全为另一潮流所代兴”。

——摘编自周月峰《以“未来”否定“现代”》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革命发展的影响。
2024-01-0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这些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其次,辛亥革命的目的和方向是推倒封建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判定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质的基本依据。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要求资产阶级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阶级代言人。

——摘编自张海鹏《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二、说明作者认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双重使命。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
2024-01-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

——摘编自《孟子》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

——李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本”的含义——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例》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共和国,人民是主人,国家为人民的所有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儒家对于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两个方面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2023-10-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而所谓国家思想“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革命认识与实践中,孙中山由最初的具有排满色彩的“汉族的民族主义”主张,逐步走向“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主张。“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

——摘编自金素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图式的历史审视》

材料二:根据现代民族国家的一般特性,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就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这些特征的具备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构建过程中,要获得民族性,就需要进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要获得公民性,就需要进行民主建设;要获得主权性,就需要取得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任务是不同的,是相互盘杂的。

——摘编自承凤凤《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主要实践,并归纳其成功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历史启示。
2023-10-06更新 | 206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多校2024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同盟会宣言中提出四项“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1、驱除鞑虏,2、恢复中华,3、建立民国,4、平均地权。……《民报·发刊词》将这四项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特别提出民生主义的本意是为防止已发达国家发生的“国强民困”、两极分化的问题。孙中山设想采取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方针。……多数史家认为孙中山的核定地价的思想是受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1839-1897)的影响。亨利·乔治主张以征收土地的单一税制,来实现反对垄断,达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的。

——摘编自马金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材料二:孙中山其实并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革命是什么内容,却认为“社会革命”就是他所谓平均地权。当时他所说的平均地权,意思是首先由国家核定土地的价格,以后在地价上涨时,国家仍按原定的较低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因此,这也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因此这个纲领实际上是要打碎封建主义的枷锁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纲领。由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恰恰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主要目的及其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路,就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情结,谈谈你的看法。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这些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其次,辛亥革命的目的和方向是推倒封建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判定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质的基本依据。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要求资产阶级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阶级代言人。如果要求革命的领导人都是资本家,那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也找不到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克伦威尔、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华盛顿、法国大革命中的罗伯斯庇尔,乃至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的克伦斯基,他们哪一个人是资本家呢?

——摘编自张海鹏《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二,说明作者认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双重使命。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