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如何理解“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4)依据材料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2024-03-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为张海鹏教授对晚清时期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的概括。

阶段划分

阶段特征

阶段一

1840~1864年

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急遽变化作出初步反应的时期

阶段二

1865-1895年

阶段三

1896-1901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期,也是中国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对所处环境作出强烈反应的时期

阶段四

1901-1912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成长,其政治代表人物发动辛亥革命……
(1)仿照材料中作者对阶段特征的概括思路,写出1865-1895年的阶段特征。
(2)指出阶段三中“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作出强烈反应”的代表性事件,并任选其一简述其历史意义。
(3)作者认为“1901-1912年是中国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举出两个事例说明该观点。
2024-02-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发布的宣言书中,明确地宣布了“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的对外方针;1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世界各国发布《对外宣言书》,正式宣布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1)承认了革命爆发前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所借外债及赔款,承认各国在华特权,保护各国在华人民的生命财产;(2)承诺加强国力建设……并进行了法律、财政等内政改革……从而进入世界文明国行列之中。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袁世凯在位时,为独揽大权不惜对外大借款,甚至和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其他北洋军阀亦是如此。1917—1918年,段祺瑞向日本借款17笔,共计2.5亿元,使日本既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又名正言顺地通过系列“北洋政府欣然同意”的条约合法取得在华驻兵、修路等各项权益。北洋政府统治后半期的外交转向了争回主权活动。1919年巴黎和会山东问题搁置后,在1921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九国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8项要求:“关税自主、撤销领事裁判权、退还租借地、撤退外国军警、撤废无线电台、交还山东、取消‘二十一条’等。”1924年中苏签订平等协约,收回了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所获权利。1927年,顾维钧内阁不顾帝国主义反对,强行收回部分关税自主权,“第一,中国自行决定增加海关附加税;第二,罢免了英籍总税务司安格联的职务;第三,拒绝给予日本税率及附税的最惠国待遇”。

——摘编自方婷洁《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近代政治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外交的不同。
2023-08-12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纵观中国政治文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191111月,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说:“中国由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但在实践中,……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即有14省与上海一地举起义旗,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在这种“独立”中,不少军政府、都督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

——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选择中央集权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主张及其结果。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向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也是近代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历程,近代知识分子是肩负着拯救国家的使命踏上域外行旅之途的。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

——摘编自傅建安《中国现代域外纪游文学的兴起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五四运动之前,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求现代文明的历程中所开展的运动(只写运动的名称即可);并任选其中之一,概述其积极作用。
6 . 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材料三  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纪念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五权分立”的思想……所谓“五权分立”是指在统一的“治权”之下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弹劾五权分治。他在不同场合曾对弹劾权和考试权进行过论述。 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先生在发表演说时指出:“立法、司法、行政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此弹劾权及考试权实我国之优点,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

材料四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实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作用。结合所学,从选官的标准和方式两个角度说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并简要进行评价。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关于选拔官员的主张,并概述其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梁启超对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理由。
2023-09-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阶层都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1865上海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1866马尾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1867天津崇厚
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李鸿章
开平煤矿1877唐山李鸿章
汉阳铁厂1890汉阳张之洞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三   (它)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表中企业是在近代中国哪场运动中创办的?简述该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了权力的设置、制约做出了诸多规定,体现了什么样的立法原则?
(3)材料三评述的是哪一思想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影响。
2023-01-3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夫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摘编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并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外敌入侵进行了哪些抗争。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022-11-02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海达行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而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材料一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

——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自实现独立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创新的?并综合分析制度创新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借鉴美国联邦宪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三的观点,说明这一借鉴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0 . 图1至图4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架构示意图,图4为民国初年中国政体架构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所示中央官制是什么?指出其中丞相的地位及职责?与图1、2、3相比,图4反映出中国政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图2与图3所示中央官制对相权进行调整的相同目的,并指出其做法的不同。
2019-05-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般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