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正炎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动乱时期相联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按照侯外庐的观点,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诉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唐代中叶为分水岭,“前一时期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后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

材料二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对大同理想的探索,没有超越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没能超越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大同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财产共有,反对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以及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实现,但多少已经有了现实的成分。与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相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更为贴近现实,在分析西方社会弊端与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跟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步由空想走向现实。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共性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同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831日),《孙中山全集》第1

材料二


油画《武昌首义》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阐述此类史料的类型及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的理解。
2023-12-25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就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或寡头)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其灵感的源头自然还是古希腊罗马的混合政体思想,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使社会上掀起一个振兴实业的热潮,大量实业团体涌现出来;随着民众参政热情的高涨,入党结社蔚然成风,各种政党和政治团体像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都和晚清时期不同。人们热烈期待着中国进入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第一卷)

材料三   当1956年9月在11年的时期内第一次召开它的代表大会时,大会是以洋溢的自我庆贺和自我批评为其特征的。对1949年的胜利和对195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来庆贺。……但是党的领导人也认识到,它仍有许多任务有待完成,而且新制度中还存在缺点;所以这次党代会的特征是对政权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坦率得惊人然而又极为自信的分析。

——摘自[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结合所学,从国王与议会关系的角度概括“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对“振兴实业的热潮”的推动作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未能“进入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期”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简析1956年党代会呈现“洋溢的自我庆贺”的缘由。结合所学,概述此次会议对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自信分析”。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汤寿潜(18561917年),浙江萧山人。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1890年其著作《危言》一书刊行,知名于世,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改良主张。甲午战后,汤寿潜曾参与强学会与维新运动,庚子事变后倡议并推动了“东南互保”,之后还与张謇等协助两江总督刘坤一筹议新政。1905年,汤寿潜等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决定集资自建铁路。1906年,苏浙二省绅商自筹资金,分头动工开始修建苏杭甬铁路。1906年,汤寿潜与张謇、郑孝胥等在上海创立预备立宪公会,他成为国内立宪派的著名领袖之一。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浙江军政府建立,汤寿潜为都督。1912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汤寿潜自请担任劝募公债总理,赴南洋各地募集捐款,纾解革命政府的财政困难。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他拒绝北京政府邀请,继续留在南方经营浙江铁路。1915年,汤寿潜致电反对袁世凯称帝,之后便逐渐远离政治。晚年,汤寿潜回归故里,致力于家乡水利事业。19176月,病故于萧山家中。

——摘编自《汤寿潜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汤寿潜的社会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汤寿潜的优秀品质。
2023-08-30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7 旧民主主义革命-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危机,中国社会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探索。

1.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大事年表。

2.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这些主张折射出历史的变迁。请将下列主张和历史人物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A.张之洞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陈独秀       E.毛泽东        F.魏源       G.洪秀全
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⑥“立宪法,开国会”        
⑦“德先生”和“赛先生”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探索的特点。
2023-05-19更新 | 115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1 政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茅海建认为,致使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一,明清以来的商业资本的发展,国家赋税的货币化,全国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近代工商业与海外贸易的急速增长,表明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处于技术革命与制度演变的前夜。……其二,晚清的官场已经相当腐败,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更没有好感。其三,晚清官员各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过于激烈,政府内耗很大。第四,庚子之变后,晚清进入了“新政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考试,改设新式学堂。第五,中央财政已经枯竭。第六,由于中央财政没有钱,相关的事物只能交给各省去办,其中最重要且最花钱的是军队与教育。……如果各省各县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麻烦。……

——茅海建《清朝是怎样灭亡的》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按照俄共的模式重新建党,任总理。《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总理在党内有最后决定权,既独裁权。与此同时,孙中山写下了《建国大纲》: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以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之期。国民代表会得选举省长,以为本省自治之监督。至于该省内国家行政,则省长受中央之指挥。

——根据搜狐新闻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摘抄原文不得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做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10-25更新 | 156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