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只是一次失败的内政改革,它作为宫廷政变的一部分,那拉后专权使吏治益坏,对于光绪帝变法行为进行限制。

——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1912

材料二

政变以后,所在朝的守旧党,故自以为意得志满,但社会上的心理,却和他成一个反对,依旧趋向着维新的一方面,所以要算做第一次欧化的大动机。维新失败,政治复旧,但是国人思想已变。

——赵玉森《新著本国史》1922

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增长起来,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开始了政治活动。

——苏寿桐《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1957年》

请以“时代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叙事的关系”为视角,自拟论题,对上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作出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03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别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     
A.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B.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D.民权意识的增强
3 . 20世纪前期,陈独秀曾撰文指出,清朝皇帝溥仪比寻常人还要可怜,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被人们抛在粪缸里,再也不能号令全国了。在此陈独秀(     
A.抨击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反对无能权贵通过“新政”掌握政权
C.揭露袁世凯以革命党要求施压清政府
D.赞扬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如果不具备客观的历史需要,没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任何人都无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把它制造出来。……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

——摘编自欧阳军喜《无法告别的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辨析》

材料二国外学界不乏人物认为辛亥革命为“非革命”或“假革命”。如美国华裔学者陈志让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什么社会改革,是一场“假革命”,高慕柯说辛亥革命“犹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日本学者横山英认为,辛亥革命是带有资产阶级因素的政治势力自上而下借以整顿原有封建统治秩序而发动的一场政治变革,不具革命性质。……总之,这些学者要么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权变更,要么认为是汉族人发动的排满运动,反正所谓辛亥革命不是革命。

——摘编自王小荣《略述学界关于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分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上述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是革命”的观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孙中山曾致电袁世凯强调中华民国首都设在南京,并派出专使团队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但后来随着形势变化,孙中山放弃了这一主张。这一变化源于(     
A.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革命B.革命阵营内部缺乏团结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D.袁世凯军事力量的强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     
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B.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为防止袁世凯专权,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趋势,并指出此趋势在唐、明两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意义。
2024-01-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近代以来,面对中国社会的沉沦,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贫弱的祖国前仆后继,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属于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使中国(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B.建立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
C.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D.人民经受了民主共和的洗礼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材料三   是革命成功而破坏专制之结果也。此为吾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57页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提出的“变局”和严复所述的“变局”的时代背景,指出他们为“变局”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教师在执教“辛亥革命”一课时,引入了“民族复兴的先声”这一教学主题。下列可以支撑“民族复兴的先声”解释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制度B.辛亥革命采取了暴力斗争方式
C.辛亥革命实现了三民主义D.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临时约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