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这种不朽的业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进程B.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
C.结束了中国封建制度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2023-08-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鸦片战争的刺激B.辛亥革命的影响
C.太平天国的促进D.国民革命的开展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十余年,取得许多重大胜利的史实,使革命派相信可以用武力推翻清政府,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从“太平天国占有中国大半,终亡于曾国藩等儒生之领兵”的事实中,他们认识到:“士大夫以为然,中国革命成矣”,重视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和组织领导作用。他们吸取太平军与三合会、哥老会、捻军“同为清廷之仇敌,而不能联为一贯”的教训,认为“必其联合留学,归国之后,于全国之秘密结社有以操纵之”,加强对全国革命力量的统一领导,以期“义旗一起,大地皆应”。

——摘编自陈锡祺、桑兵《太平天国对辛亥革命领导者的影响》

材料二: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革命派从太平天国运动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功绩。
2023-07-2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辛亥革命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读报者虽限于知识分子,但报纸发表意见,由“公众的或者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     
A.清政府完全陷入了孤立B.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C.辛亥革命实现民族解放D.知识分子拥护民主共和
5 . 张海鹏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有革命的理想。由于在革命过程中决策模式与领导模式的严重脱节,最终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       
A.孙中山变革社会能力不足B.辛亥革命策略不具有时代性
C.满清政府的势力过于强大D.缺乏强有力的政党领导革命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是特指在中国近代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及其意识形态的总和。从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历史变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潮,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矛盾深化和人民革命斗争深入的产物。由于社会进程的复杂多变,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产生于这块社会土壤中的文化思潮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列宁的《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与孙中山的《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同时刊载于1912年7月15日《涅瓦明星报》第十七号上。列宁在文中宣称孙中山是“争得了共和制度的、战斗的和胜利的中国民主派代表”“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而他的论文“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这些评价主要是基于(     
A.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B.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2023-05-24更新 | 161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1-2012学年陕西省渭南市高新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B.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D.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2023-03-27更新 | 642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2年春节,在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张贴的春联内容为:“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一现象(       
A.反映了清政府统治基础的牢固B.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全面爆发
C.加速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进程D.表明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上不彻底
2023-03-02更新 | 98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白鹿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