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912 年3月,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剪辫热潮,一些地方自发组织义务剪辫队,当场为人剪辫;《华盛顿邮报》报道:中国北京城内一片男子的哭声,很多男子反复摸着自己的辫子舍不得剪去。对于以上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扫荡了传统文化B.民众受旧的思想观念束缚较深
C.辛亥革命未能促进思想解放D.革命推动社会风俗发生了剧变
2 . 有史家认为:唐宋变革,是指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文化性质.权力关系、政府组织的全面改变。这样的改变,在我国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四次:一是殷周之际;二是春秋战国;三是唐宋之际;四是晚清民国。以下关于这四个时期的改变,对应正确的有(       
①殷周之际——封建制邦国统一为郡县制帝国       
②春秋战国——农业家庭式劳作取代农夫集体耕作
③唐宋之际——士庶阶层之别明显到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④晚清民国——君主专制集权体制逐渐向民主宪政体制过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近代中国社会性质B.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C.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D.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化反映出(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B.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C.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D.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023-03-08更新 | 252次组卷 | 34卷引用: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清政府参与发动
C.领导者是孙中山、袁世凯D.建立了中华民国
2022-12-16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省对县官职位的称呼都未能统一,如陕西、贵州及未独立的8省仍保留“知县”旧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在独立后将县官称为“县知事”,广东、广西称“县长”,浙江则称“县民事长”。直到1912年11月,袁世凯下令县级行政长官均称县知事才逐渐统一。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瓦解了原有的选官秩序B.冲击州县官群体
C.造成中央政府权力分散D.埋下失败的隐患

7 .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被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2022-11-03更新 | 944次组卷 | 5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对其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中国革命史》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之地已非一处。”上述史实说明(     
A.辛亥革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2022-10-02更新 | 485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某学者认为,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B.彻底推翻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C.使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D.调和了资产阶级各派别的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