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社会不断发生变化。下列陈述准确反映了这种变化趋势的是
A.从反抗西方殖民侵略到维护传统变化
B.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到工业化的实现
C.从维护君主专制到实现近代民主政治
D.从对传统体制的改良到民族民主革命
2 . 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5)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改编自卜正民、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政府)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而“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据《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理

材料三   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部分数字统计表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总产值数比1949年增长
810亿元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77.5%145.0%48.5%
城乡人民收入/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
70%30%
国家财政收支总收入总支出结余
382亿多366亿多15亿多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的表现,并概述秦汉时期“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2)根据材料二,以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为视角,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对于《钦定宪法大纲》而言的主要进步之处。结合所学,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指出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表现,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对这一表现加以简要评析。
2024-01-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为防止袁世凯专权,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趋势,并指出此趋势在唐、明两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意义。
2024-01-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
1856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初
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900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1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
1906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5

由该大事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年至1915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根据材料,请你将大事年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
(3)根据材料,指出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2024-01-29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重大史事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860 年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900 年
1901年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诸多措施影响广泛而深入
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 年
1915 年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将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并指出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史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诸侯战争、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 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 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取代,“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 这种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各国统治者出于自身的需要,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张国刚《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研究》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外部和内部动乱的双重压力下,在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惯性机制支配下,清王朝的统治权威削弱,组织能力降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传统自然经济的一统天下被打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 但中国不是以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而是以一个被侵略国家的身份被迫进入世界体系的。 然而,由于政局变换,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难以平稳地发展起来,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艰难中寻求发展。 在列强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中国成为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国家,落入了殖民地宗主国的半殖民地。19世纪70年代,以郑观应、王韬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的“君民共治”和设议院要求,是近代民主化的最初思想酝酿。 有革命派所领导的社会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最终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把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推向一个高峰。

——摘编自刘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这一特征在社会领域的反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7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变革宏观地概括为表格中的四种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序号趋势
I自身衰败化
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
革命化
现代化
①近代中国的变革是内外因交错的结果
②第I、第Ⅱ、第Ⅲ种趋势使中国走向沉沦
③革命化是推进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④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平衡渐进的过程。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4-01-1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平高教育集团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经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孙中山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想了解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精神,应查阅他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也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是怎么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哪些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23-02-1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法治取代人治、民主代替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 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 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成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

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指出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的基本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取得的主要权力。并回答这一做法对英国政体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的政体形 式。试分析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的原因。
10 .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左图和右图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6-11-27更新 | 1590次组卷 | 4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选修)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