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873年,日本成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制定的历法)的非基督教国家,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宣布接受格列高利历,但是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1929年苏联也曾用新的历法取代格列高利历。这说明(     
A.各国历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B.宗教深刻影响各国历法选择
C.格列高利历精确性仍有待提高D.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
2024-03-25更新 | 555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冀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2023·海南·一模
2 . 在美国留学期间,19岁的宋庆龄(1893—1981年)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盛赞它“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国家身上”。这一“伟大的事件”(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推动了国民革命兴起D.证明了立宪道路不通
2023-11-12更新 | 381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河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沈秉堃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广西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A.地方督抚支持革命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
C.立宪派具有软弱性D.走向共和成为共识
4 . 1894年兴中会成立,孙中山在其反清宣传中,有许多诸如“鞑虏”、“胡虏”、“异种乱华”,要将其“杀灭”、“诛绝”、“逐满独立”等激烈的言辞。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开始重新解释其民族主义并适时提出“五族共和”,孙中山的转变主要是基于(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D.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2年2月7日,黎元洪致电孙中山:“俄国将援助蒙古独立,扩张其势力范围,英国亦将扩张其势力于西藏,日本此举或欲延长其租借地期限……或更占领满洲全境。为今之计,宜速促满洲退位,恢复秩序,合力以排诸外国之要求,否则危险万状。”材料可用于探讨(     
A.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B.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的影响
C.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D.国民民族独立意识增强的表现
2023-04-20更新 | 43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重庆渝中·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B.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D.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2023-03-27更新 | 641次组卷 | 10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河北卷)
7 . 武昌起义后,杜亚泉发表《革命战争》一文,专门申论此次革命,以“建设民主国,创立共和政体”宣示国民,“纯乎为转移统治权之政治战争,一改历代革命战争之面目,实为我革命民族中一种之异彩。”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A.统治权从君主转移到国民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实现政权的和平渐进过渡D.丰富了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此记述可说明,当时(     
A.乡村社会秩序已弃旧趋新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基层
C.下层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D.地方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某学者认为,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B.为人民的解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C.使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D.弥合了资产阶级各派别的分歧
2022-05-27更新 | 848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原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该研究表明
A.清末新政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C.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符合民意D.民众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认识有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