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民国之初,仿效西方,社会各阶层成员积极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一时间,“集会结社,犹为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迈百”。无论就政党之数目抑或政党之社会影响而论,其势头不可谓不盛。这一现象源于(     
A.革命运动调动了各个阶级参政积极性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政治近代化要求
C.民族危机下各阶级争取自身政治权益
D.近代以来中西文明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2 . 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省对县官职位的称呼都未能统一,如陕西、贵州及未独立的8省仍保留“知县”旧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在独立后将县官称为“县知事”,广东、广西称“县长”,浙江则称“县民事长”。直到1912年11月,袁世凯下令县级行政长官均称县知事才逐渐统一。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瓦解了原有的选官秩序B.冲击州县官群体
C.造成中央政府权力分散D.埋下失败的隐患
4 . 应该说,在民主革命形势高涨的背景下,立宪派出来表示赞成,这对于安定局势,对于革命以后的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但如果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胜利,主要是立宪派的作用,就和事实背离太远。材料认为,立宪派对革命的作用是(     
A.附和革命,助其发展B.投机革命,伺机破坏
C.曲意逢迎,分化阵营D.积极决策,引领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民国初年,民众对国会选举颇为冷漠,还有些人“不知选举为何事,选举为何用,唯觉选举榜上有其大名,恰如旧日之金榜题名而已”。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科举考试仍在延续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政党政治运作成熟D.民众民主意识觉醒
6 . 针对这一事件,《英国画报》以《西方文明正在锤打束缚中国的锁链》为题予以报道,介绍了从汉口乘“江水”号轮船逃往上海的难民的情况,而《泰晤士报》明确报道:“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府的起义……不是针对外国人的。相反,各方都尽力和外国修好。”据此推知,该历史事件(     
A.满足了农民均分土地的愿望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D.导致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022-09-26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民国元年,时任《东方杂志》编辑的杜亚泉在文章中说“(辛亥革命)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在民国二年时他撰文指出,“立宪之前途尚远,而寄希望于国民时,已隐约有些不耐了”。他认为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未能充分地发动人民群众
C.功绩与问题并存D.探索出了成功的救国之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此记述可说明,当时(     
A.乡村社会秩序已弃旧趋新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基层
C.下层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D.地方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某学者认为,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B.为人民的解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C.使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D.弥合了资产阶级各派别的分歧
2022-05-27更新 | 855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文峰学校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复读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辛亥革命以“反满”为革命号召,革命后社会改革的重心从朝廷转向人民,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B.深谙西方国家富强之道
C.实现人民解放任重道远D.继续坚持在传统中求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