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
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12 年3月,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剪辫热潮,一些地方自发组织义务剪辫队,当场为人剪辫;《华盛顿邮报》报道:中国北京城内一片男子的哭声,很多男子反复摸着自己的辫子舍不得剪去。对于以上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扫荡了传统文化B.民众受旧的思想观念束缚较深
C.辛亥革命未能促进思想解放D.革命推动社会风俗发生了剧变
21-22高一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孙中山说:“欧美现在的民权政府,不能完全仿效,他们的政府已经成了旧机器,我们要另外造出一架新机器,才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为此,他在创立民国时(     
A.实行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B.推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以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D.规定主权属于共和国总统
2023-04-11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昌江县首都师大附属昌江矿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叶圣陶于农历1911年12月在日记中写道:“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选举总统一事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上述内容作为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可以用来说明辛亥革命后(     
A.封建制度已被消灭B.民主建设卓有成效
C.思想解放程度日深D.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023-03-2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武昌起义后,杜亚泉发表《革命战争》一文,专门申论此次革命,以“建设民主国,创立共和政体”宣示国民,“纯乎为转移统治权之政治战争,一改历代革命战争之面目,实为我革命民族中一种之异彩。”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A.统治权从君主转移到国民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实现政权的和平渐进过渡D.丰富了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初,英国记者丁格尔撰文说“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这场革命(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8 . 从戊戌维新起,相当一些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就是寻求根本性的整体变革。变法期间百政并举以图迅速破旧立新,正体现了这种急迫心态。而维新不成反致政变,是一个重要转折。这一转折造成的长远政治后果是(     
A.民主革命的方向发生了改变B.向西方学习的目标有所变化
C.清朝覆灭和千年帝制的终结D.民主科学逐渐成为时人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1年,清朝颁行内阁官制,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及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10个部。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官制设置基本也是这样的架构。这说明(     
A.清政府为近代行政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中华民国建立徒有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变化
C.清末新政已经从根本上触动封建专制体制
D.中华民国政府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新的建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辛亥革命后,中国男子的日常服装既有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有新式中山装与西服。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社会生活逐渐近代化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国人普遍接受西方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