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掀起了维新运动,并主导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革新运动。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举起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大旗,开展了以暴力方式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动了辛亥革命。

—摘编自刘奎杰、王公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维新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指出一点即可),并对此进行说明。
2 . 201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怎样去理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他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用史实阐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以上材料引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请用20世纪90年代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践行“孙中山先生坚定维护国家统一”这一思想的?
2024-02-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四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二   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

——《东方杂志》(1913年)

鲁迅在《故乡》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经济凋敝,不仅是润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阿Q正传》则更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典型的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状态的群众形象。

——摘编自《鲁迅评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现“潮流万派,毕趋共和”的原因。
(2)提取材料二的信息,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内部所滋生的暴政、压迫、腐败、封闭、保守等弊病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同时,产生于中国社会内部的新经济因素也试图为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一些思变图强的上层人物继承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并先后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立宪运动,经历了从学“西器”到学“西法”的发展过程,并较广泛地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和观念。这种温和的、有限的改革之路为社会的质变做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寻求救国良策的仁人志士从中吸取教训。但这种在腐朽的封建社会肌体上修洞补疮的方式,无法真正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   中国传统一向以“长裾雅步”为美,至辛亥时期,新派人物无不以西服为求新的标志,一代青年纷纷仿效。妇女服装受洋装影响,“竞尚紧小,伶俐可喜”,并为各地所接受。人人皆可随心所欲地穿着打扮,再没有等级界限和服制规定。当时的“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审美上、习俗上的变迁。这些变化和当时妇女运动的兴起(包括“兴女学”)以及妇女不断走向社会关系密切。服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妇女走向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

——摘编自徐波、沈卫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进步的影响。
2023-12-25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①一时剪去发辨者非常踊跃,由军政府部人员先行剪去。第一日即剪三千余人。几日以来无辨者已居十分之八,亦可见民心之向背矣。

——《全浙公报》19111118

②(绍兴萧山县)旧绅士如汤在容、王熙亮等竟勾结民事长邹镕(即旧知县)及劣绅王廷谦等四五人……益敢主张不剪辫。

——《汉民日报》1911123

③辫发之制,始自满奴,膝尾之讥,著于万国,嗟我汉民,以衣冠文明之胄,从彼夷狄之俗……今幸天不亡汉,民国成立,驱彼异族,还我河山,拯同胞干水火,造共和之幸福。凡我汉族,自应一律剪去辨发,以雪前此之耻辱面表,示我民国独立之精神。

——《申报》191211

④(嘉兴新埭镇自治总董高子鹤执行强制剪辫令)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愈聚愈众。欲得高君及各绅士而置诸死地。某绅士已逃避一空,仅得捣毁高君家宅及戴高诸绅家宅,共计六家捣毁。

——《汉民日报》191236

⑤不容发辫者久矣,虽防护周全,终难免军人之眼目,于是有盘结头顶者,有乘坐肩与者,有垂糊胸前者,有藏辫头领内者,种种方法终难保全,一经揭露,快剪立下,被剪者垂头丧气,不敢伸张,甚至涕泪交流,放声大哭。

——《申报》191264


(1)根据辛亥革命后民众对于剪辩的态度,对材料进行分类,并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分类时明确写出序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种态度,分析其原因。
2023-02-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全过程纵向评价(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都不外采取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两种基本政治模式。对于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来说,两者都是现成的榜样。革命派和改良派各自择取一种榜样以打倒另一种榜样。……中国究竟应采用哪种模式,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而是由特定的时代、国情、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决定的。……但在新兴资产阶级前进的历史上,采用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对封建势力的打击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民主共和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大于君主立宪。在那时的中国,不把皇帝拉下马,历史就不能前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失败后,反动政治势力猖狂反扑,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袁世凯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近代以来,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始终没有屈服、没有放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年变局,启程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救国救民之路。农民阶级尝试过“天国梦”、地主阶级尝试过“富强梦”、资产阶级尝试过“立宪梦”,遗憾的是这些梦想都破灭了。破灭的原因,除了时代的因素外,更在于其自身的阶级因素。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认为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未尝深植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狭义的民族主义,对民权未尝关心。其次是没有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各方力量口头上讲法治,但行动上却习惯用枪杆子解决矛盾。也有客观的原因,民国未能开发其生产力致富;宪政的推广碰到人才不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值得后人深刻反思的问题。

——摘编自《宋教仁集》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救国救民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启程救国救民之路”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良政治之建设”缺失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后世良好政治建设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