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淮流域“华夏”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血缘标准逐渐被地缘标准替代,并最终形成了以文化水平高低为区分标准,从而使得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农耕社会与血缘观念相对淡薄的游牧社会之间的人为界限随之加强。在“华夷之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华夷严防”逐渐被打破,“天下一家”观念在进一步形成。孔子以“礼”区分中国和四夷,并认为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民族观,认为中国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修德,具有才能,都可以成为统治民族,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司马迁发挥了“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思想,《史记·五帝本纪》体现的华夷同宗同源的统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华夷之辨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

——摘编自徐洁《论清前期“中国”认同与实践》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应用,更加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一词不仅在中国学术界流行,中华民族自觉民族实体也被中国政治界、教育界、外国学者等认同,普遍运用其来强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人的特性。

1914年,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一种不朽的民族灵魂。”诚然,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民主的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交融、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民族意涵的正式确立,中华民族的构建为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中国人民拥有了真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真实、合理、永久的稳固共同体基础。它不仅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的发展和抗击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夺凝聚了强大的制衡力量。

——摘编自王萍、杨敏《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民族认同的发展表现,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族认同的新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 . 湖南、常德位于我国中部,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的近代部分共收录名人750人,其中湖南籍的84人,占同期总人数的11.33%;《人才杂志》编辑的《中共党史人物简介》一书介绍的515位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占17.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占19.2%;19559月在授予10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中,湖南籍的3人,占30%,再一次出现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局面。这些人才群体中,有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魏源,有曾国藩等军事儒将,有谭嗣同等维新代表,有黄兴、宋教仁等辛亥革命志士,有毛泽东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摘编自杨金鑫《湖南历史上人才群体初探》

材料二   1949729日,常德解放,称常澧专区。829日,湖南省政府将常澧专区改为常德专区,辖92市。

1958年,全常德专区建立人民公社199个,生产大队2322个。

1968年,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

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体制。4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建立省辖常德市。常德市管辖武陵、鼎城2区及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桃源、石门6县和津市市。

——《湖南乡镇简志(常德市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8—1988年常德行政体制的变化,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022-05-12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