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具有鲜明的转型与过渡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使“家国”转为“民国”,即便是呼风唤雨的军阀,他们挂着“民国”招牌,也不可能再完全按照封建专制时代的方式行事了。任何一个军阀控制中央政府后,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都将“民国”作为法统,宣称主权属于国民,并保留了国会等民主共和的政权机构和三权分立制衡的权力架构形式。

——摘编自郑琼现《19121918年:一个得而复失的宪政时刻》

材料二   1918109日,(晋系军阀)阎锡山提出了“种棉、牧畜、造林”三事,“与六政——禁烟、天足、剪发、水利、种树、蚕桑——相辅而行。”19252月,阎锡山提出了“发展实业之六大计划”,即炼油计划、炼钢计划、机器计划、电气计划、农业计划、林业计划,兴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官办和民营工矿企业。

——摘编自霍红梅《析阎锡山的经济思想》

材料三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3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保留的辛亥革命“政治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阀保留这些“遗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阎锡山经济举措的根本意图及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弊病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为解决这一弊病作出的主要努力。
2022-08-02更新 | 32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很多城市留下了辛亥革命的足迹,如图展示了其中的几个城市。


材料二   


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称帝之后,云南宣布独立讨袁,昆明“全城悬旗结彩,爆竹之声不绝于耳,士兵则欢声雷动……”。1917年张勋复辟消息传出,“普天同愤”……各省军民,“来电反对,高可盈尺”。各地拒挂龙旗,上海“一体悬挂国旗三日,以表拥护共和,尊重民国之决心”。

——摘编自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等

材料四   不缠足观念为妇女接受,至民国初年,“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摘编自黄炎培《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3个城市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为“?”处自选一个城市,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
2022-02-02更新 | 384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镇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近代以来,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始终没有屈服、没有放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年变局,启程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救国救民之路。农民阶级尝试过“天国梦”、地主阶级尝试过“富强梦”、资产阶级尝试过“立宪梦”,遗憾的是这些梦想都破灭了。破灭的原因,除了时代的因素外,更在于其自身的阶级因素。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认为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未尝深植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狭义的民族主义,对民权未尝关心。其次是没有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各方力量口头上讲法治,但行动上却习惯用枪杆子解决矛盾。也有客观的原因,民国未能开发其生产力致富;宪政的推广碰到人才不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值得后人深刻反思的问题。

——摘编自《宋教仁集》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救国救民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启程救国救民之路”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良政治之建设”缺失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后世良好政治建设的启示。
4 . 面对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角度尝试挽救危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企业分布图》(部分)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之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所示企业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哪一目标?结合所学,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历史局限。
2021-12-18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回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一场“共和”革命。它焕发了国人用民族民主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新理念,提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课题,以及建设新中国的民族复兴目标。……1901年建设新中国一语在中国革命书刊上频繁出现,并与推翻旧政府话语相连。它的宗旨在于使将来的共和民国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辛亥革命创立共和国是20世纪新中国运动的巨大胜利,而20世纪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20世纪后期以来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都是辛亥革命所开创的新中国运动的发展和继续。

——选自刘学照《辛亥革命研究略议》

材料二   孙中山对汪精卫、胡汉民、张继等人说:“我想和共产党合作,你们却不赞成。你们自高自大,自以为有军队,有广州地盘,瞧不起共产党。实际上,共产党是中国新兴势力,比我们强的地方很多。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像黄岗、潮州之役,人数极少,镇南关之役不超过200人,钦廉之役也不过100余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犹不可侮。这一点看,我们不及共产党。又说:“苏俄国力强盛,是当今社会主义大国,愿意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并赞助我们,可与为友。”

——摘自罗章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风雨历程(上)》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认识。结合所学,以国民党一大为视角,说明孙中山为此在策略上做出的重大调整。
2021-11-12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届高三11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选考)
6 .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简表

年份革命活动
1894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5联合各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系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1907发动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
1911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结束中国的封建帝制,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辞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倡办实业,宣传民生主义
1913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1915发动讨袁的护国运动
1917建立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在广州建立政权
1922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在上海会谈
1923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宣布建国主张。发表《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
1924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阐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建立黄埔军校;发表北伐宣言,誓师韶关准备北伐;应邀北上共商国是,寻求国家统一,主张速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孙中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材料二   从组织兴中会起,孙中山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主张民权,就是顺应世界的潮流。”孙中山强调:“余之从事革命,以中国非民主不可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就民权思想而言,孙中山的“主权在民”的理论“三权分立”的思想,代议政体和民主共和国方案,完全是从“欧美之学说事迹”中学来的而“民为邦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及“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的独立制度”等,则显然是“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不满足于欧美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立”,提出了“五权宪法”的学说孙中山对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却作了很高的评价明确表示:“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2)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依据材料二,以上对孙中山民权平等思想的两种认识,你倾向于哪一种?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自觉地承认自己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件事本身就深刻说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所具有的影响,说明这个伟大的农民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摘编自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材料二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理想和方案,既回答了政权属于谁的国体问题,又回答了采取什么形式的政体问题,还回答了国家政权建设的程序问题,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当时革命的关键问题。

——摘编自黄智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所具有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特点。
2021-10-26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南明福王被俘,而李自成也已败亡,多尔衮以为大局已定,于六月十五日降旨尽令剃发,并宣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江南士民大愤,江阴、嘉定、无锡、宜兴、常熟等地因反剃发遭到清军野蛮屠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中国甲午战败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移风易俗对改变国家政治的重要性。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谭嗣同大声疾呼,中国最急迫的事情莫过于改变长发蓄辫,实行西方的半剪式。康有为则批评蓄辫造成生产、生活、作战和外交等方面的不便。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剪辫浪潮席卷了全国。1912年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全国下达限期剪辫令。至此,蓄辫的陋习被明令禁止,全国男子基本上剪辫理发。男子剪辫具有非常积极的政治意义,是对忠君思想、盲从意识的一次大扫除,标志着人民群众获得一些自由和权利。

——摘编自张云燕等编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推行“剃发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两场”剪辫思潮的共同之处。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革命,甚至可以说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的一次历史性转折。……这次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是历史的首创,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新鲜经验。

——引自张海鹏《张海鹏史学文论精选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革命”的名称,并扼要指出作者把它称为“历史首创”的缘由。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进行了很有成效的工作。当时两湖地区因遭受灾荒而严重缺粮,粤汉铁路还没有完全修通,怎样保证军需运输是一个大问题。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广东省港大罢工委员会组织了3000人的运输队、宣传队、卫生队随军北上。北伐军向长沙开进时,中共湖南区委发动工农群众参加带路、送信、侦察、运输、扫雷、担架、救护、慰劳、扰乱敌人后方等工作,还组织农民自卫军直接参加战斗,这种热烈的场面,在中国以往的战争中是罕见的。

——引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北伐战争的特点,并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
2021-05-17更新 | 287次组卷 | 2卷引用:【新东方】【2021.5.19】【SX】【高三下】【高中历史】【SX00110】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