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楷模,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充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是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

如:

时代楷模:张桂梅,边疆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

叙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但一些偏远山区,由于贫困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张桂梅来到丽江山区,全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她行善助学,她真抓实干,坚持在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点亮乡村孩子人生梦想。

张桂梅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是新时代妇女巾帼建功的杰出代表。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结合史实介绍一位中国历史上的“时代楷模”。(要求:人物选择符合时代楷模,史实准确,逻辑严谨,体现时代价值。)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百年以来,则是旷古未有的一个大变局,……这一个大变局是什么变局呢?原来就是民族自信的大实验期。……在只觉得坚甲利兵不行的时代,我们犹可以自己的哲学与艺术自慰,我们的态度还是在鄙夷着,到了觉得声光化电也不行的时代,我们就只有让步了,但让也只让半步,这就是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觉得连义理词章也不行了时,于是整个让步了,因而有所谓“全盘西化”。“全盘西化”的主张之出现,就证明是我们自信力的丧失之达于极峰。

——摘自李长之《中国文化运动的现阶段》(1942年)

材料二   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面前,我感到深深内疚的是,自己在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只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今天,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

——摘自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言之成理)
2024-03-30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国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开放、研究的日益深入、学术交流的频繁,民国史研究取得的成果逐步丰富。下表是关于中华民国历史研究的部分书籍。

资料   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民国大迁都》蒋顺兴、孙宅巍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孙中山传》尚明轩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中间地带”的革命》杨奎松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刘仰东三联书店2012
《三民主义青年团史稿》贾维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研究》褚静涛中华书局2013
《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赵妍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参考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书籍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民国时期的研究主题,说明选题的意义并拟定研究提纲。(要求:主题明确;主题需与上述参考资料密切联系;不得以材料中书籍名称为研究主题;选题意义阐释合理;研究提纲系统清晰)
2024-03-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梁启超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已过去120多年。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政治面貌的人们所广泛认同。中华民族”概念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现代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中、在中国面对世界并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过程中,中国人产生了自我凝聚和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客观要求。事实十分显著,“中华民族”是中国在面对世界时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一个自我称谓,也包含着中国各民族在世界文化坐标中的定位。

——摘编自石硕《从“世界之中国”认识“中华民族”概念》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2024-03-2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荷兰共和国执政威廉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邀请下,出兵英国。推翻斯图亚特复辟王朝,英国史书上称为“光荣革命”。发动“光荣革命”的七位政变者中有四位是辉格党领袖,代表了新贵族利益。剩下的三位,有托利党创始人,顽固守旧的男爵,还有伦敦主教,他们则是典型的旧贵族的代表。七位新旧贵族联合发动政变,表明了“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联合妥协。

——摘编自陈晨《从1688年光荣革命看“英国式”政治冲突的解决》

材料二   辛亥革命期间,由于险恶的革命形势,南方革命政府被迫和北方清政府进行“南北和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党人被迫向得到列强支持的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其为临时大总统。19122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被袁世凯窃得,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此可见,“南北和谈”的达成,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摘编自刘经盛《南北和谈,中国式“光荣革命”——试论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2-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本书作为一部研究晚清西南社会发展的区域史著作,以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等史料为依托,通过外国人视角,展现了这一时期西南地区丰富有趣的社会细节,如妇女“天足运动”、富商生活、马帮行旅、近代教育等,介绍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种植业、丝绸业、盐业、采矿业等,从多个角度展示晚清时期西南地区富有地域特点的社会发展与变迁,让我们得以一窥西南社会和平发展的热闹景象,对全面认识晚清西南社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摘编自屈小玲《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研究(1892-1910)》


根据材料,以法国人观察西南社会的变迁的视角,写一篇游记。(要求:题目准确,联系材料,内容充实,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02-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验收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建设”既是一对名词,也是一对概念。一般说来,名词和概念的产生是落后于历史现象的,但其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其内涵也可能伴随历史的演化而发生变动,并影响人们对历史上与此相关现象的理解。就中国历史而言,“建设”一词古已有之,表示设置、创立之意。近代以来,其又有政权、党派自上而下规划发展之意,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尽管在革命时期也可进行建设,但更多是指和平时期进行的建设,其核心为经济建设。

——摘编自李金铮《从辛亥鼎革到中共革命:革命与建设的主从认识及其演进》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革命”与“建设”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02-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只是一次失败的内政改革,它作为宫廷政变的一部分,那拉后专权使吏治益坏,对于光绪帝变法行为进行限制。

——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1912

材料二

政变以后,所在朝的守旧党,故自以为意得志满,但社会上的心理,却和他成一个反对,依旧趋向着维新的一方面,所以要算做第一次欧化的大动机。维新失败,政治复旧,但是国人思想已变。

——赵玉森《新著本国史》1922

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增长起来,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开始了政治活动。

——苏寿桐《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1957年》


请以“时代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叙事的关系”为视角,自拟论题,对上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作出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03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历史变革中,长江流域是首倡之地,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在军事、经济、文教、社会风气等领域,沿江商埠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带动了近代化进程。在同西方接触过程中,长江人精研西学,走出长江,游历并留学海外,归国后,勤劳付出,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陈振江《近代长江文化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讲好长江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有力)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