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历史变革中,长江流域是首倡之地,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在军事、经济、文教、社会风气等领域,沿江商埠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带动了近代化进程。在同西方接触过程中,长江人精研西学,走出长江,游历并留学海外,归国后,勤劳付出,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陈振江《近代长江文化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讲好长江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有力)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连、锦州、丹东等城市的一些道路、广场、公园等设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如表所示:

城市名称人士概况
大连市中山路、
中山广场、
中山公园、
中山区
孙中山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向应广场、
向应公元
关向应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37年任入路军第一二O师政治委员,与贺龙一起开辟了晋绥根据地。
兆麟街李兆麟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从北平返回辽阳开展抗日斗争。此后,他曾任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
鲁迅路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锦州市士英街梁士英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英雄梁士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舍身炸地堡,为锦州解放开辟了胜利的通道。
生于辽宁省本溪县,抗日名将、革命烈士。
丹东市邓铁梅路、苗可秀街邓铁梅、
苗可秀

——摘编自:网络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1-15更新 | 11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