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于是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他们力求突破19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当时各流派思想出现融和的趋势D.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定时期内的看似纷繁无序的历史事件,其实会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历史发展的脉络,隐含着历史发展的趋势。探究相关历史事件的联系,获得历史认识,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以下是20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国重大历史事件混编: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西安事变/遵义会议/国民大革命/五四运动/井冈山根据地


从材料混编的事件中选出三个相关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选历史事件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选择三个相关的历史事件;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的相见礼为疏拜礼,拜神佛、天地、君主、上级、父母长辈等均用此礼,这种旧礼制浸透了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规范。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礼制进行改革。当时铁路沿线地区不少县志上都有记载:“民国以来,相见均行脱帽鞠躬礼,而长揖、请安之俗遂废”。随着铁路的延伸,西式婚礼不仅在上海、广州等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的城市中推广,铁路沿线的乡镇及农村,推行文明婚礼的也逐渐增多。如南满铁路线上的铁岭县,“近年又多行文明式结婚。延里中之长者为证婚人,设礼慕于堂,并设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来宾位次……证婚人展读证书,为之(新婚夫妇)交换饰物,新郎新妇行相见礼,随盖章,证婚人等依次盖章,作乐,唱歌,礼成”。在婚俗方面,沪宁铁路“路局中人为了人情味和生意眼”,率先推出“蜜月车”,把车厢“装饰得花团锦簇”,并尽量为新婚夫妇提供方便。

——摘编自张之敏《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德治法治并重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法律在民事方面赋予基层社会极大的自治空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得到广泛推广。明代名臣大儒王阳明、吕坤等人都对乡约的制度或实践有很大的贡献。王阳明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在辖区内直接推行《南赣乡约》,以明太祖的《太祖六谕》为蓝本,使乡约逐渐成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到清代,顺治皇帝首倡乡约,将《六谕卧碑文》加入乡约宣讲中。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宣讲的正式文本,通过乡约巩固国家在基层社会的权威,强化在基层社会的控制。

——摘编自赵岩等《(南赣乡约)与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建》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到清朝乡约宣讲内容的变化及其作为国家基层治理手段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023-04-08更新 | 402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与北方形成两套不同政治系统。到袁世凯当政时,他凭借个人实力强化了对北方控制,但是对南方各省却缺少实际掌控。为重新强化中央权威,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据此可知(     
A.恢复帝制是当时的时代需要B.革命党人造成南北分裂局面
C.政治近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D.民主共和思想还未深入人心
7 . 清代建制,内地事务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蒙、回、藏事务,则归理藩院统辖。民国建立后,根据1912年4月《袁世凯大总统命令》,内阁不设藩属部,所有原属该部管辖的事务均归并内务部接管,不仅如此,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直属国务总理,以重事权。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B.民国政府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主权管辖
C.民国政府对边疆和内地实现一致的管理体制
D.民国政府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2021-10-21更新 | 992次组卷 | 14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晚清时,外国人在北京的教会学校被视为异端,就算校方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但应者依然寥寥;民国初期,尽管教会学校收费比普通学校高昂多倍,但“前来就学者日盛”。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提倡新式教育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D.社会环境的变化
9 . 阅读下列关于“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35日《临时政府公报》29

材料二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李玉刚著

材料三   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孙中山1915

材料四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制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已明确。吾人拜赐于执行,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已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实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2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在社会习俗、政局演变、思想文化方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变化?
10 . 巨变背后

当时……对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为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要依据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问题
(1)概括材料作者对“当时”种种变化的态度。
(2)试分析“当时”社会习俗和人们心态巨变的历史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