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基层治理实行的是“士绅之治”,乡村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手里。士绅们具有公共地位,负责地方事务,其地位则是被其所管辖的乡民所授权的。乡绅必须要对乡民负责,接受乡民监督,一切行为举止要考虑公共舆论和道德习俗的影响,不得任性而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士绅的角色类似于政府在地方管理的角色,但作为地方的代理者和维护者,在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其维护的是地方的利益,而不是国家政权的地方代理人。士绅虽也必须受国家管制,但其自身活动空间较大,比如,在维护地方利益方面,其可以与地方衙门进行交涉。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蕴意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国家面临治理任务日益繁多,控制乡村显得更加重要。于是,政府逐渐重视起对基层的治理,原来乡村自治的界限被国家打破,基层政权日益官僚化,统一编制,基层政权的代理人由国家指派和管理。一方面,国家权力也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渗入乡村社会,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得到加强,地方势力把持基层政权造成的地方团体化也被打破。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打破了“双轨政治”的平衡,使国家有力量剥削乡村,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地方基层治理被严重破坏。

——摘编自王德成《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沿革及当代转型》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化经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地位的变化,中国基层组织逐渐形成了以街道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的治理模式,逐渐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着力补齐农村基层社会建设短板。通过加强“街道办事处一居委会”体制,使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城市基层不断得以强化,街道的行政组织机制也不断完善,居委会逐渐成为城市基层的“行政细胞”,行政能力与行政资源得到增强和提升。

——摘编自吴晓霞《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演进线索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城乡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基层治理转型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2023-10-11更新 | 20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辛亥革命发生以后,中国货币流通十分混乱。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元有鹰洋、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等各省铸造的龙洋。北洋政府曾多次出台政策整顿币制,但收效甚微。造成以上局面的根源是(     
A.国内军阀混战政治混乱B.近代社会性质未能改变
C.国际列强侵略干涉内政D.北洋政府治理水平低下
2023-10-09更新 | 277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同年8月,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中国劳工旅”奔赴欧洲。北洋政府这些做法(       
A.开启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B.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结束了德国在华的侵略权益D.助推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毋忘国耻”的标语在全国各处都可以看到。如图为1915年马星驰发表的漫画,画面中“困兽犹斗”四个字从左到右,通过改笔形式以空白部分凸显"岂怕战亚"四个字。作者特意在下方标注读法:“困兽犹斗,况今日之中国岂怕战乎”。这体现出(     
A.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中国反日浪潮涌动
C.民国政治转型艰难D.国人坚决参加一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对于某段历史,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 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下列事件不属于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B.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
C.北洋政府向德、奥宣战D.中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北洋政府曾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的命令、条例、章程等文件,保护出国华工和海外侨胞,一战前后,为监督保护出国侨工设立了国务院侨工事务局、办理国籍证书处。1918年经旅俄华侨联合会请愿,设立莫斯科总领事馆保护侨民。这些举措反映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A.华侨政治地位得到提升B.政策性鼓励华工出国
C.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D.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危机之中,救亡的政治思潮纷纷涌现。“省自治和联省自治”成为20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其方案是由各省民选省长,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进而通过联省自治谋求全国和平统一。各省军阀纷纷表示拥护省自治,旨在“利用民气,以图自保”。湖南军阀谭延闿首先宣布自治,西南各省军阀相率仿效。资产阶级应军阀之邀参与制宪,或著文立说,各抒己见。章太炎发表文章指出“近世所以治乱者,皆由中央政府权籍过高,……联省自治由本省人充当本省的文武官员,……自无争位攘权之事。”胡适则通过文章提出“军阀权限太多,中央无力制裁军阀。根据省自治的联邦制,……增加地方的实权,使地方充分发展其潜势力,来推翻军阀……已经可以成为号召的旗帜了。”1923 年,随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破产。

——摘编自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分析“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资产阶级思潮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受到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亡思潮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
2023-03-17更新 | 214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从1912年至1928年16年间的中国,国家元首换了12次,共有7人先后担任总统,每人每次平均在位不到16个月;内阁改组45次,有29人担任过政府总理,任期最长的为17个月,最短的仅有5天。这表明(     
A.民国初年政治民主色彩浓厚B.西方宪政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北洋军阀混战影响政局稳定D.资产阶级政权更迭过于频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北洋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文明开化的新风尚B.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C.重构国民对政权的认同D.重建民主共和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20年代,南方军阀热衷于打起“自治”旗号,如湖南督军谭延闿提出“湘人治湘”,四川督军熊克武号召“川人自主”,广东陈炯明则表示“粤人自治”。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地方割据寻求法理依据B.北洋政府统治基本瓦解
C.政治宣传推动全国统一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2023-01-29更新 | 326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