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作为史料,下图中的“华工墓地”可用于说明,一战期间(     

A.北洋政府实行“以工代兵”B.中国参与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力量对比决定国际关系交往
2024-02-27更新 | 286次组卷 | 8卷引用:【好题汇编】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卷02(统编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

序号

内容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杂志《亚洲》(1917年第8期)


图:一战中华工在英国军官带领下前往前线挖战壕
表为泉州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史料。请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简述史料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2024-02-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助推了中国日益觉醒的、参与国际化的民族主义。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列强重视中国,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且一旦协约国获胜,中国也将以战胜国身份收回战败国德国等在华特权。在他们的推动下,北洋政府于1914~1915年三度向英法表态希望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但未获支持。1916年索姆河战役打响,协约国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英法态度转变,希望中国派遣劳工赴欧洲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为此,梁士诒为北洋政府谋划了一个“以工代兵”的良方:“中国财力兵备,不足以遣兵赴欧,如以工代兵,则中国可省海陆运输饷械之巨额费用。而参战工人,反得列国所给工资,中国政府不费分文,可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材料二   有关史料记载,中国自1864年到1913年的50年中,共计输出695.5亿两,输入932.4亿两,入超数达236.9亿两。国内实业不兴,失业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动荡。此时华工赴欧计划的提出,一方面为协约国提供了丰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摘编自姚娜《一战期间中国政府派遣华工赴欧动因析》

材料三   首先,华工赴欧参战,既充当了北洋政府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载体,又为中国后来参战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战后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提供了良机。其二,华工成为百年前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实现国际化战略以及国家认同理念的重要环节。华工在参战之余,接触到了欧洲先进的文明及科学技术,也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法治思想的熏陶,他们开始自珍自爱、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回国后,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其三,华工爱国自强、勇于献身的情操,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后来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知识精英们,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周恩来、邓小平,均在留法期间确立了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1919年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新式工人运动,皆同一战赴欧华工有密切的关联性。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赴欧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赴欧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和珍与“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师学生自治会主席,深受李大钊、鲁迅等人的熏陶,1925年成功发动“驱먹运动”。1926年2月,英国宣称要进攻中国;3月12日,日舰炮攻大活口,并州集《辛丑条约》当事各国公使向中国抗议通牒;3月17日,各国军舰二十余艘云集大活口当日下午,北京各爱国团体与各学校学生去国务院请愿时多人受伤,18日上午,北京各爱国团体与各学校学生数千人集会于天安门,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刘和珍积极参与上述所有学生活动。同年了月18日中午1时许,请愿学生进入国务院,守卫开枪射击学生,刘和珍等47人牺牲。随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召开驱段、反段大会,鲁迅、朱自清、闻一多、梁启超等撰文谴责段。同年4月9日,段祺瑞下台;7月,北伐战争兴起。

“段祺瑞早已不是中国人民的执政者,现在又变成彰明较著的卖国凶犯。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敬告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打倒惨杀爱国同胞的段祺瑞!肃清一切国军阀!取消《辛丑条约》,以雪最后通牒之耻!建立人民政府,谋全国真正和平!”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

1926320

“本政府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职志,誓当领导民众,以为国民除此残贼,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尤望全国人民及与人民合作之军队,主张正谊,一致奋起,以驱逐段祺瑞及一切卖国军阀,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是。”

一广州国民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对时局的宣言民国日报》1926329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的鲜血。……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192641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三一八惨案”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刘和珍的牺牲有何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小家书折射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年代的家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住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教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绝非一农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摘自聂荣臻写给父母的信(1922年)

敬禀者自儿出门转瞬间就是三年了……儿在外为国家出力也不能在父母身边问安儿想在为阶级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所以儿远离父母二大人可幸儿经过雪山草地没有丧于敌人之手这真是儿万幸唉儿在外的生活比在家好得多了请父母亲不必挂念将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儿荣归故里……

——摘自刘新扬写给父母的信(1937年)

……你信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特别是重工业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解决工厂工人和国家军队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保证……又谈到地土入了社啦,下年有好处,你这话说得很对,增加生产,多打粮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才是长远幸福生活的美满社会……社会的许多事情和旧社会有些不同,自己看不惯,主要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下决心去克服,增加新社会的因素……等成都至宝鸡铁路在一二年通了车,来成都看看。

——摘自李振华写给父母的信(1955年)


根据材料,说明以上家书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2022-01-24更新 | 338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