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盛行“军国民教育”思潮,学校体育被西方体操霸占,“体操科一律为主课”并由学部施行,而武术则“各地方自行举办”“高等小学以上兼习之”。彼时国人出于民族自尊心,用武术来证明中国自古就有“体操”。武术进入学校是武术步入教育领域的大胆尝试,亦是出于文化自觉,争取与西洋体育并驾齐驱的话语权的创新形式。但一味追求动作的规范、标准,丢失了传统武术的核心特征。由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育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则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超越强健身体的范畴,从宏观上聚焦于种族与国家延续。新文化运动时期,“土洋体育之争”推动武术走向科学。国术的“传统”在“科学”的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要想以武图强,武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彼时的武术规则深受西方体育影响,趋向竞技化,初成之规则在比赛中成为裁判依据,使比赛“有法可依”。武术对抗赛在“全运会”中可谓昙花一现,但民国时期的武术套路、对抗赛实践为当代武术竞赛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经验。1936年,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功参加了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该届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惊艳世界。

摘编自张银行、谢海柱《中国近代武术“转型”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术“转型”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武术转型发展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启蒙的根本含义是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的戊戌启蒙运动并没有抓住这个话题。那时,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兴起来的是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制度改革为主旨的政治启蒙运动,它对于个性解放并不是很关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形势就不同了,当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这就需要提高国民觉悟,而提高国民觉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国民的科学与民主意识。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进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就连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了他们无情的批判。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胡适写了《白话文学史》……这就证明他们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也不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摘编自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主旨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