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通过向巴西移民来挽救亡国灭种的危机。1900年庚子事变前后,“新中国”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成为国人现代国家理想的政治话语。从梁启超设想的“大中华民主国”,到邹容等人的“中华共和国”和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体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观念在20世纪初的接替发展。到了民国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共和体制下继续探索“新中国”的实践不断受挫。在政治变革无望的背景下,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了《青年杂志》,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掀起了一场新文化思潮。不同领域的国人不再简单使用“新中国”这个话语符号,而是从真正构成“新中国”的各个方面着手宣传和实践,唤醒着人们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知。在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担负起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任,为建立“新中国”不懈奋斗。

——摘编自王玉玲《近代以来国人的“新中国”构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构想在晚清萌芽和发展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新中国”构想演变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在19世纪英国男子争取普选权的民主化过程中第一波妇女运动勃然兴起,但随着宪章运动的失败,妇女参政问题在议会中逐渐沉寂下来。1865年以后,妇女参政问题才再度复兴,一些对妇女参政事业抱有同情心的知识界人士也回到议会。1866年,自由党政府给妇女提供了政治实践的机会,也涌现一批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并创立协会,还向议会提交了大量的请愿书。1867年的议会改革法案通过之后,妇女参政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各地妇女参政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渠道给议会施加压力。19世纪80年代,第三次议会改革期间议会里的支持力量在增强,但女性依旧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英国失业工人的增多,激进的女性主义运动走到前台,掀起更大规模的运动。

——摘编自王纠《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中的妇女争取权利运动》

材料二   民国年间,东北女子参政活动不仅是对“男尊女卑”封建传统礼教的批判,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启蒙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东北女性纷纷加入抗日队伍,涌现出了一批英雄的群体,并且许多妇女日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妇女组织,参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然而东北长期受军阀统治,且较为封闭落后,对于女子参政活动,社会上更多的是对其的批判之声。东北三省女子参政活动的人数不多,在参政问题上依旧呈现出保守性的一面,尽管其中不乏大声疾呼者,但“有的还是默默无言,有的仍旧安分守己”。民国年间,东北女子参政活动也是不能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的,特别是生存在农村的广大妇女并未得到该有的发动和依靠。

——摘编自刘秀平《东北女子参政活动研究(1912~193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女性争取权利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1930年间东北女子参政活动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女性参政给你的启示。
2024-03-12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主要是指明中叶后,我国社会孕育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基本特征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要求开明政治,倡导平等和民主;一反过去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主张工商皆本,重视货币,要求平均土地等;不屑于空谈性理,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由此形成的一套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启蒙思想理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均有很深的自然科学造诣,在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中,蕴含着启蒙的精神。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之一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陈独秀明确提出:“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促成革命力量的成长也是很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必然。恳昧和迷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科学,运动的口号之一就是“赛先生”,通过尊崇自然科学法则,培养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礼教、旧思想和旧文化对人性的束缚,主张科技救国。但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有其不足之处,胡适、陈独秀、鲁迅和李大钊等人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都高人一等,这也导致阳春白雪的理论很难深入劳苦大众,运动也只能流行于精英阶层之中。

——摘编自姚天琪《西方思想解放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人文思想的比较与对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早期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
4 . 下图为油画《北大钟声》,描绘了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期的学术群像。对油画《北大钟声》解读准确的是(     

A.场景发生的时间:中华民国元年B.场景发生的原因:袁世凯在南京称帝
C.作品表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的包容性D.作品的史学价值:绘画还原历史真实
2024-10-2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批孔批儒,将孔子拉下神坛,并还原其为凡人“孔某”。 资产阶级也对“圣人”孔子和封建伦理纲常展开了批判。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被看作对人们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最大侵害,孔子被视为专制权力与权威的来源,在尊孔与复辟势力结合的年代,孔子的“护符”功用毋庸置疑会遭到激烈的批判。 虽然五四时期的孔子是被批判的对象,但批判的是孔子的伦理纲常与近代文明的不相适应,五四运动将孔子“去圣化”,放在“平视”的角度重新认识孔子的价值。

材料二


   
2013-2021年《人民日报》标题涉及孔子报道高频词       2013-2021年《人民日报》标题涉及孔子报道高频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艺霖《〈人民日报〉中的孔子符号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早期孔子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
2024-01-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的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是指1894年以前的维新思想,它的发展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法战争以前,它虽然与洋务思想存在某些歧异,但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中法战争以后,它作为洋务思想的对立面而逐渐分离出来,表现出了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19世纪80年代,中外交往走向频繁,不少人(薛福成等)获得了留学或出使西方国家的机会,增加了对西方社会的切身体验。中法战争已经表明洋务措施不能使中国自强的事实,早期维新思想家转而要求采用西方民主政治形式,君民共主被提上日程,成为当时维新思想家宣传鼓吹的重点。“以商为战”则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学为用”思想的一种补充,这种思想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侵入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剑杰《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认为,儒家的思想专制是造成中国思想僵化和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文化的传播进入国民性中,尤其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和被偶像化的孔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在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如李大钊、鲁迅等,其广泛传颂的文学作品无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彻底西化”这种抉择推动了中国传统框架的突破,有利于传统文化惰性思想的消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摘编自秦晓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派有别于洋务派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分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内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紧逼下,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曾经为之浴血奋斗的青年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后的政党政治腐败现象进行了痛切反思。“政党政治,将随着一九一五年为过去之长物,业不适用于今日中国也”。国民精神再造是更为迫切的问题。“为今之计,当先就吾人根性,痛加铲除。虽其事绝非易事,然不绝其途于彼,必不能专其力于此”。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式知识分子没有放弃探索的脚步,开始将眼光投向了新的方向。

----摘编自朱鸿召《论新文化运动中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担当》

材料二   “科学”与“民主”精神所包含的社会主义革命精神只是为新文化运动从第一个节点向第二个节点转化提供了可能性,而真正使这种转向成为现实的,还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人看到了帝国主义战争给世界、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看到了社会主义给世界、给中国带来的希望。于是,中国人看待社会主义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此之前,中国人眼中的社会主义不过是西学,即便是在陈独秀那里,社会主义学说也只是西方近世文明中的一个特征。在这里,社会主义只是被当作西方近代社会的一个文化要素,并没有与中国道路联系起来。

----摘编自何萍《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式知识分子们将眼光投向“新的方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文化观从19世纪60年代初产生到戊戌变法前后30余年长盛不衰,成为清朝部分官方或非官方、主流派或非主流派文化人士尊奉的文化观念、准则与规范,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式微。可以说,作为转型社会的一种文化模式,“中体西用”文化观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

——摘编自袁钰《“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

材料二   1874年到1875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等人纷纷上奏要求进一步推广洋务运动,提出了“练兵、造船、简器、筹饷、用人”等自强新政的主张,引发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一场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小农经济与工业近代化之争,进一步表明“西学”与“中学”的冲突已经进入一个较深的层次,同时也表明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洋务运动必然失败和顽固派随时可以以任何一个理由抹杀一切变革的萌芽。

——摘编自曾永玲《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一场论战》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留美学生任鸿隽等人看到科技对抵御侵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产生了创办科学期刊、“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以后,他们成立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创办《科学》杂志。《科学》杂志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有学者统计,《科学》杂志共出版了32卷期刊共8964篇论文。在《科学》杂志刊行的35年间,科学社不断为其提供人员支持、经济援助和稿件支持;《科学》杂志则为科学社提供学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为世人所知。《科学》杂志及科学社试图以西方科学知识和观念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使科学融入社会的各方面,对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郭静《<科学>杂志与近代中国科学观念的建构及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文化观下中西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冲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杂志得以长期发行的原因及意义。
10 . 目录是教材内容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能宏观呈现知识背后内在的关联。如图所示分别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对比两者,找出统编教材目录的一处变化,并尝试解释教材目录发生变化的原因。(要求:论从史出,逻辑清晰,时空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
(2007年版)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吕录(节选)
(2019年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2022-05-29更新 | 36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