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全球视域看,中国政党是伴随着新生的强势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中国传统的衰落的农耕文明进行野蛮入侵和残酷解构之过程出现的。19世纪以来,以英美两国为样本的政党政治思想伴随着西方国家海外殖民地的开拓播向东方……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同盟会和其他早期政党的诞生,其后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在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影响下创建的。

——摘编自廖皇珠《百年来中国政党政治演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从历史上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并不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萌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中国革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萌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形成的。它的萌生与确立,与当时蒋介石独裁国民党一党专政、打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有关;与各民主党派当时所坚持的中间路线西式议会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救中国有关;更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采取顺应国情与时代发展的政治路线、建立和发展多党合作关系有关。

——摘编自许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由来与价值贡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出现的原因,并指出此时中国政党的历史使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条件,并概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
2 . 【土地所有权思想】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将土地所有权思想具体阐释为“平均地权” “核定天下地价”,土地现有地价归地主所有,此后因社会经济发展之“增价”则归于国家。在 1919年“双十节”的演讲中,他提出要防止私人垄断以及资本专制。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地主垄断土地以及土地价格上涨的收益,以致形成资本集中与社会的贫富悬隔,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由此产生。1924年,孙中山在《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革命》的演讲中指出,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如果这一群体不能觉悟起来促成三民主义的实行,“就是我们的革命一时成了功,还不能说是彻底”。

材料二 20世纪 40年代后期,在国共两党的较量中,一些国民党知识分子、土地问题专家,深刻认识到“社会革命就是经济革命”,提出了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的主张。1948年2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由“中国土地改革协会”起草的《土地改革方案》。“方案”的第一章中指出,“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协会”领导人萧铮指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待农村经济复苏之后,再逐步实行大农场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学桃《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土地所有权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3-10-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体2024届高三9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2-23高一上·江西上饶·期末
名校
4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青年》一方面,以民主和科学为文化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愚昧,进而反对尊孔复儒,抵制封建纲常伦理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倡导白话文学,打破中国2 000多年文化为少数人垄断的状态,使长期被认为是“下等人”工具的白话文开始登堂入室。此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群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群众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便开始组建群众组织,并首先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大量出现。这些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民众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更加向往新社会的创造和对旧社会的改造。总之,五四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中孕育,在反对巴黎和会的爱国运动中破土,是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互动的产物。同样,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转型,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一步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摘编自马玲《五四运动的缘起、过程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不承认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在历史变革中的先导性,他就不可能是思想家了。一旦新的思想观念得到传播,相当多的人受到激励而引发社会运动,它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气勃勃的新青年,他们冲决了封建罗网,摆脱家庭亲长的束缚,到最新的学堂受教育,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热情奔放地投身到各种他们认为可以改造国家的运动中去。

——摘编自耿云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及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历史变革运动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加以说明,并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2023-07-22更新 | 20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培养“贤妻良母”式的女性是当时的教育宗旨。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贤妻良母”作为女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使妇女具有独立的人格,这种教育宗旨塑造的只是“一多知识之顺婢、良仆供男子驱策耳”。五四之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社会的女性”。五四时期,随着杜威“平民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国内随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热潮,“贵族式”的教育受到了冲击,在京、沪等地开始兴办平民女校。为了解决平民女子就学的经济问题,又发展出了女子工读运动,一些妇女还得到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自清末兴女学以来,女子教育在教育机构中与男子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双轨学制),除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外,大学不允许女子进入学习。19195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率先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要求国立大学增收女生。19202月,经过考试北京大学录取了9名女生,邓春兰就是其中之一。大学开禁女学促进了中学女子教育的改革,1921年广东省中等学校、北京高师附中、长沙第一师范招收了女生,标志着中学男女同校的风气正在全国形成。

——摘编自贾仟军《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时期女子教育变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期女子教育变革的表现及其意义。
2022-03-23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联盟2022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皖优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