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泽民,192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2月随兄毛泽东到湘潭、湘乡开展农民运动,9月进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随后,辗转上海、武汉、天津、香港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17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或兼任)闽粤赣军区经理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兼国家银行行长、闽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国家对外贸易总局局长,领导苏区银行、财政、贸易、工矿等经济工作。1934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11月任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他长期执掌财政大权,却廉洁奉公,一尘不染。19382月,受党中央派遣,化名周彬,与陈潭秋等同志到新疆做统战工作,先后出任新疆省财政厅、民政厅厅长等职,为新疆建设做出重要贡献。1942917日,与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在狱中,敌人对他软硬兼施,严刑审讯,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43927日,被敌人秘密杀害。

——摘编自《共产党员网:毛泽民》

(1)根据材料,评述毛泽民同志的主要革命工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民同志一生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024-05-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俄国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上海《国民日报》还发表评论,称赞俄国劳农政府此举是“空前的事业”。1923年,在国民党改组后不久,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使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纳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进而对国共合作持积极态度。1924年1月,国民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两党党员之间的合作增进了双方的共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李蓉研《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的态度》

材料二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二大还通过决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基本上统一了全党对大革命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1923年,党的三大决定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大革命和北伐战争之中。

——摘编自赵岐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认识和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民党、共产党为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战争年代,部分外国记者深入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通过采访领袖人物、农民群众、普通士兵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展现了中共的执政理念、执政绩效和精神面貌,诸如“红军官兵生活一样”“(根据地的)土地给重新分配了,捐税给减轻了……工人和贫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民会支持、保护和给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提供给养”等记载比比皆是。一批怀有革命理想的仁人志士,执着于土地改革、平等精神、清廉自律的实际行动,诸如此类均成为民众认同、支持与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的根本动力,也孕育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摘编自李金铮《知行合一: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4 . 革命歌谣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在历史意义上包含了两个层面或说两个阶段的历史。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由此揭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张伦理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义旗后,先进知识分子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成功策划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因此我们说,五四新文化(民主、科学)运动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作了思想铺垫和启蒙准备,同时五四爱国运动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有机延伸和继续。

——摘编自张宝明《回眸五四:从“民族”与“民主”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大事记(部分)

5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五千余名学生,在天安门集合举行爱国大游行。此后,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57日,上海各高校学生、群众团体及各商帮为力争青岛抵制日货,在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国民大会。

64日,上海学生举行讲演,营救北京被捕学生。

6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织公司、日华纺织公司、上海纺织公司等工厂工人为营救被捕学生,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举行罢工。上海商界宣告罢市,各商店门口贴有, “不诛国贼,誓不开市”标语。此后,各地、各行业工人、商人等罢工罢市、抵制日货斗争风起云涌。

628日,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宣布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王承礼《五四时期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爱国运动的特点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2024-01-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时,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改正协定关税制,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清偿铁路借款,完全收回管理权,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1923年,中共三大针对废约的政治问题再次提出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主张“以工人、农人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编自李斌《中共早期废约反帝斗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   1917年,北洋政府提出了废止《辛丑条约》的要求,并且提出“请允许稍微加点关税,缓解一下庚子赔款或延长些时间”。19195月,面对列强的压力,北京政府通电各省,提出“如果列强不同意废约,只能保留签字”的主张。1928年,南京政府宣布废止旧约,重订新约,但由于列强的阻挠,新约只实现了中国关税自主目标,包括航行权在内的其他特权并未取消。全面抗战爆发前,收回航行权的谈判根本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

——摘编自唐霞《民国时期废约运动及其政治分析》

材料三   19271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波特向众院提交一份议案,要求总统适时地与能够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发言的政府代表进行谈判,以修订现行中美条约中有关治外快权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以便将中美关系置于“完全平等基础上”。波特在议案中要求美国政府不得参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联合行动,要求“美国与中国谈判签订新的条约,以代替以往中美间不平等条约”。但同时,美国务即凯洛格发表宣言表示,“美国期望得到最惠国待信,期望不致在关税或他种课税上不利于美国及其公民,不致因别国得到特权而受到差别待遇”。

——摘编自仇华飞《美国与中国关税自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近代中国废约问题上的主张。
(2)期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外交委员会主席波特、国务卿凯洛格在应对近代中国废约问题上的立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民国政府、美国在近代中国废约问题上的做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1840年英人以炮火击破中国的门户,强行输入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中经英法联军之役、中法之役、中日之役、庚子联军之役、日俄之战、日德之战,一直到1925年“五卅运动”以来,帝国主义者在上海、沙面、汉口、九江等处,对于中国民众的屠杀,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只在压迫中国民众的帝国主义完全消灭的时候,才存光荣的胜利的终结。

——摘编自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1926年3月12日)

材料二 我们的真正敌人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这五大恶魔是我们革命的真正对象,而他们都不是用暴力的革命所能打倒的。打倒这五大敌人的真革命只有一条路,就是认清了我们的敌人,认清了我们的问题,集合全国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的作自觉的改革,在自觉的指导之下一点一滴的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

——摘编自胡适《我们走那条路》(1930年)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10-0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菁师联盟)榆林市靖边中学、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九世纪末《清议报》上的《极东之新木爱罗主义》一文中首次出现了“帝国主义”一词,此文由日文翻译而来,是日本人片冈鹤雄译自美国报刊上的一篇文章
一战结束之初中国思想界批评帝国主义强权逻辑成为趋势,不少人认为帝国主义的强权是世界大战的根源。人类社会的前途不是帝国主义扩张下对弱小民族的殖民,而应是在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下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同时形成认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为争夺殖民地而互相冲突,最终走向世界大战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消灭封建势力的土地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必经之路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指出,无论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是否资产阶级,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苏联和中国的行为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二战”结束初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是反民主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帝国主义者、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作了区分,认为只有帝国主义者才是斗争的对象
“冷战”格局形成后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反帝阵营,帝国主义正组成反动联盟反对社会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帝国主义终将走向灭亡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参考表中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以“建构与调适”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4-09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学家总是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体现出整体的思维特征,如《史记》中关于天象、自然及其对人事影响的记述等均属于此类。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普遍注重历史的贯通意识,肯定历史的变易过程是一种盛衰之变,如《汉书》中的本纪、列传、志、表四种体例都具有贯通意识,其记述内容都是贯通古今的。典制体史书如杜佑的《通典》等,还植根于高度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体现经世致用的史学价值特点。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史学家们不仅致力于追求史实之真,还将儒家圣人的是非作为史学道义的标准,如《左传》记事详尽,书法不计,《汉书》以“旁贯《五经》”为提述原则。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材料二: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8年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解决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困扰,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

——摘编自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1949年10月创刊的《学习》杂志就是推动这个学习的重要刊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金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以及其他有关的选集和单行本。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史学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何北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对“什么是史学理论”作了明确说明,他们指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的理解都有其理论的方面,前者是历史理论,后者为史学理论”。

——摘编自瞿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史学“出现了见深刻的变化”的表现。
2023-07-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