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毛泽东对湖南国民党的组织建设倾注了心力。……他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回湖南指导湘区委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在他指导下,长沙最先设立国民党支部,接着常德、衡阳也相继设立分支部。这说明
A.湖南农民运动获得长足发展B.开展国共合作的条件趋于成熟
C.社会主义已经受到广泛关注D.国共首次合作推动了革命发展
2024-01-1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4月底,当中国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一些学生组织,包括新潮社等召开了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在5月7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活动。很快的这项决定就得到了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团体的支持,5月4日下午,大约有3000多名青年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示威游行。在总罢课实现后,北京的青年学生很快就创办了《救国周刊》,天津学联出版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五四运动之后,所有中等以上学校的讲演团也普遍的建立起来。他们分组分段到人员稠密的商业区、庙会、景区等地方举行演讲,之后走入乡村和工厂。经过紧张的准备, “6月16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学生联合(即全国学联)成立大会。全国学联设评议部和执行部,会址设在上海。

——摘编自徐琳琳《 “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早期工人运动的事迹

1921年8月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国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罢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
1922年10月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张家口以及京绥铁路工人中的威信
1923 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

材料三   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具体联系做了初步分析。二大宣言指出, “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 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立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估计民主革命的前途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如果无产阶级的力量在民主革命中发展得很大,民主革命胜利后便能够即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另一种是,民主革命胜利,资产阶级“从封建夺得政权”,无产阶级要经过一个长时期使自己的力量壮大之后,才能实行第二步奋斗。 当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是初步地发动了工人运动,还缺乏革命的经验。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早期主张施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2024-01-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持续了诸秦王的工作。 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 “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 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明清鼎革之际,中国社会经历了“海徙山移”的历史巨变,士人们开始对传统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其中唐甄(1630—1704)以平等思想激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一位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平等问题的思想家。 唐甄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天然的权利。 他又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人之生也,无不同也”。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建立新的君臣关系,批判社会贫富悬殊。在家庭伦理领域,唐甄提出“父母,一也;父之父母,母之父母,亦一也。 男女,一也;男之子,女之子,亦一也”,主张夫妇之间应该“敬且和”。

——摘编自梁靖《唐甄的平等思想及其特色》

材料三:1921 年,人民出版社曾出版15 种“马克思全书”、14 种“列宁全书”等共计59 种书籍,旨在“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除译介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来宣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满足于“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他们对建立更大范围的“联合”抱以期待。 为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实践中围绕“劳动”等具体观念,推动建立民众与知识阶层团结一致的阵线。 1919年5月至1920年5月期间,国内各种报纸上登载俄国革命相关的译介文章约在110篇以上,其中态度客观及报以同情的文章达95篇之多。 以《新青年》“俄罗斯研究”栏目为例,虽大多为译作,但内容涉及劳工联合、农业制度、经济政策、教育、妇女解放,文学文艺等众多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摘编自蒋含平、汪娜娜《从“学说”到“思潮”的知识演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17~19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
2024-01-15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说明五四运动(     
A.加速了清朝灭亡B.推动抗战胜利C.实现了民族独立D.促进了思想启蒙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以中国“天下观”为基础建构出的“世界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天朝思想家们的“天下”式的空间想象开始发生动摇。就近代中国来说,民族意识的普遍萌发始于甲午战败后,一些国人逐渐萌发民族意识,使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西思想的交融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提出了国内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主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普通大众了解并接受;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推动中国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

——摘编自唐建兵《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简述辛亥革命的实践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
2023-12-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次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对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B.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C.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D.认识到社会性质的改变
7 . 据统计,1925年4月,广东全省有22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入会农民达21万余人;至1926年6月,全省已拥有农民协会会员近65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60%;至1927年5月,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一千万以上,并在武汉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这一变化表明(     
A.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热情B.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C.农民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D.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4年4月初,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了农民运动计划,组织了农民团体,开展农民运动。5月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议决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以“辅助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进行农民运动”。这反映出(     
A.国民党极力推动“训政”B.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C.工农联盟的政权逐步建立D.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俄国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上海《国民日报》还发表评论,称赞俄国劳农政府此举是“空前的事业”。1923年,在国民党改组后不久,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使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纳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进而对国共合作持积极态度。1924年1月,国民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两党党员之间的合作增进了双方的共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李蓉研《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的态度》

材料二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二大还通过决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基本上统一了全党对大革命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1923年,党的三大决定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大革命和北伐战争之中。

——摘编自赵岐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认识和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民党、共产党为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影响。
10 . 1919年5月28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关于“学生罢课之后”的新闻:一、每逢单日印刷白话传单,随地分发;二、组织露天演说团,唤醒同胞发挥爱国精神。这说明当时(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机成熟B.中共积极组织学生运动
C.五四运动注重唤醒民众D.知识分子反思西方文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