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在那个时候(“五四”以后) 的中国,社会主义名号之下统括着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吉尔特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主义和主义之间相去甚远。但对于为中国社会寻求出路的人们来说,它们曾经是同样富有吸引力的救世真义。可以说,被民主和科学所唤起的成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几乎在一夜之间纷纷成了社会主义者。历史阶段是不可超越的,但超越历史阶段的愿望又产生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之中。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矛盾……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是,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激进民主主义者几乎在一夜之间纷纷成了社会主义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2-0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劳工神圣”思潮很快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中的“六三”大罢工及随之不断发动的罢工运动被视为“劳动运动的曙光”。五四知识分子将初步接受的“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阶级争斗”等概念,运用到对劳工界的社会调查中,以具体事例、详实数据呈现劳工的生存状况,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解释。

——摘编自熊秋良《“寻找无产者”:五四知识分子的一项社会调查》

材料二   钱杏邨调查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后认为,车夫“每天就做那非人生活至‘力竭声嘶’也不能供养一家……只给那吃人不出血的资本家弄资产”。包惠僧调查武汉工人状况后提出,要使工人不受资本家的支配,第一,“非先有阶级底觉悟不可,要如何使佢(他)们发生阶级的觉悟?那么,惟有劳工教育四字”;第二,“要打破资本主义,就要阶级争斗,劳工必先有强固的团结”。

——据《劳动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意义。
2024-01-22更新 | 383次组卷 | 6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3 . 【文化交融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文化交流融合的世界意义。

材料一

作为启蒙思想核心信条的自由、平等观念,的确有其欧洲本土的历史渊源,但我们也不能无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这时的西欧人对域外文明的考察了解不仅极为广泛,而且相当精细,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世界性文化研究兴趣。他们有一个重中之重的关注中心,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文明。18 世纪出现席卷法国的著名的“中国热”,儒学对整个西方近代经济思想的奠基具有重要意义,以法国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虽然以主张重农主义的经济学说而著名,实际上却是以启蒙运动的自然法理论为指导,对《易经》中天道自然的思想甚为佩服,英国的斯密也通过“重农学派”吸收了重农的思想,出版了《国富论》,抨击欧洲当时流行的重商主义。……事实表明,如果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启迪,法国启蒙运动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文化原则的提倡的力度无疑要大打折扣,因而中国文明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文化特性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容抹杀了——尽管这种影响的大小、深浅,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史学课题。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之中法文化在法国大革命问题上的历史性互动》

材料二

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的先进分子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中国的新出路,于是由向西方学习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引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文化如何参与塑造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和政治文化的特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7年的夏天,施洋通过律师考试。次年,他在汉口后花楼街5号开办了自己的律师楼。开张当天他就接到一桩案子。一名女工在法国人的纺纱厂工作,工头“假洋鬼子”逼她嫁给自己。女工的父亲恨得一头撞死,女工告状无门,遂向施洋求助。施洋未收她的律师费,并出庭代理诉讼。“为工人打官司不收钱的施律师”声名顿时传开。不到3个月,他就为劳工打赢了9场官司。他主动担任湖北28个工厂劳工的法律顾问,组织大规模的维权行动。19226月,施洋接受李大钊的邀请,加入“换骨又换汤”的事业。99日,粤汉铁路工人举行罢工,武昌徐家棚站即由林育南、施洋领导,罢工17天,以当局被迫同意工会所提条件而获全胜。192324日,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施洋作为领导者之一,积极组织工人和学生游行示威。27日晚,罢工受到镇压,他亦被反动军警逮捕。法庭上,他镇定自若,一一列举军阀的恶行。2天后,施洋被判有罪,执行死刑,年仅34岁。

——摘编自林海《后花楼街5号,施律师不再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换骨又换汤”的事业是什么事业,并简析施洋加入这项事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洋短暂一生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2023-04-10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含抚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追求思想解放,推动了时代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为曾以孔子对三代的概念——“恶的时代”“善恶并存”“至善时代”,证明中国是与西方相等的。中国和欧洲一样正在努力实现“至善时代”的“大同”。因此,梁启超说,世界历史是和孔子的模型相符的,而孔教的中国也是符合世界历史的。如果西方思想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中国传统里同样能找到这种价值。

——摘编自来文生《梁启超和近代中国思想》

材料二   五四运动成功地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秩序,但是五四以来的中国人尽管运用了无数新的和外来的观念,可是他们所重建的文化秩序,也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格局。

——摘编自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材料三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为实现中国“大同”的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还没有突破传统格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现代中国文艺创新路径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思想是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和革命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定型的,是孙中山在仿效西方政党政治及向传统会党模式回归皆遭挫折的打击下,经过深沉的思考及借鉴苏俄经验而找到的最后归宿。

1921年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党治国”这一概念。此后,“以党治国”概念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到1924年1月基本定型。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以党治国”的“党”首先得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孙中山特别强调“主义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在实践中,在革命运动的阶段上,已由辛亥之役、讨袁之役、护法之役而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阶段。

——摘编自王永祥、李国忠《孙中山“以党治国”论初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提出的背景。
(2)依据材料归纳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7 . 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后,教育救国思想日益活跃,以晏阳初、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把“除文盲,作新民”、“改造中国社会”等作为理想追求,在全国一些城市建立识字班等教育机构,推广识字运动。2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知识分子还尝试通过设立乡村建设试验区,编订出版各类识字教材“送字下乡”,将扫盲教育推向广大农村。由于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而其教育理念又多来自欧美社会,这使扫盲识字运动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较大距离。再加上运动的试验性质,导致这一时期的乡村扫盲成果比较有限。

——摘编自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等

材料二   中央苏维埃政府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宣布苏维埃掌管教育事业,要取消一切旧式教育,建立“共产主义教育”。 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统一领导下,扫盲识字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开展起来。作为基层单位的各乡苏维埃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有效组织群众识字学文化。苏区群众“随时, 随地, 随人数”互教互学,创新学习方法,全民性地参与扫盲工作。苏区政府还定期巡视,监督识字运动开展。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重塑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开辟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摘编自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在扫盲识字教育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的意义。
2024-03-08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徐特立(1877-1968年),湖南长沙人,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阅读材料:

材料 1898年以来,维新派举办的《湘报》等报刊对徐特立产生了启蒙作用。由此,他就成了“康、梁的信徒”。1905年,受到《民报》等革命书刊的影响,徐特立“由立宪思想转到民主共和”,“从康梁的信徒转为孙文的信徒”。武昌起义正式爆发后,徐特立到处宣传演讲,号召大家支持革命。但随后,看到革命后的“政府总是坏的,革命党做了官就要叛变”,这使徐特立大失所望。由此,他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投向教育,决定实践教育救国的理想。1919年,徐特立组织学校职员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并组织抵制日货,惩罚奸商等活动。徐特立透过五四运动,看到了中国的出路所在,开始酝酿并最终在1927年实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变,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摘编自梁堂华《徐特立:民主革命的积极斗士》


完成下列要求:
(1)徐特立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奋斗历程中,身份不断转变。据材料,概括徐特立身份不断转变的主要过程。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涵、成因方面,论述“徐特立救国救民思想的转变之路”。 (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3-07-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023-07-17更新 | 3010次组卷 | 17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新高考七省专用)
10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青年》一方面,以民主和科学为文化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愚昧,进而反对尊孔复儒,抵制封建纲常伦理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倡导白话文学,打破中国2 000多年文化为少数人垄断的状态,使长期被认为是“下等人”工具的白话文开始登堂入室。此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群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群众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便开始组建群众组织,并首先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大量出现。这些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民众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更加向往新社会的创造和对旧社会的改造。总之,五四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中孕育,在反对巴黎和会的爱国运动中破土,是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互动的产物。同样,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转型,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一步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摘编自马玲《五四运动的缘起、过程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不承认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在历史变革中的先导性,他就不可能是思想家了。一旦新的思想观念得到传播,相当多的人受到激励而引发社会运动,它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气勃勃的新青年,他们冲决了封建罗网,摆脱家庭亲长的束缚,到最新的学堂受教育,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热情奔放地投身到各种他们认为可以改造国家的运动中去。

——摘编自耿云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及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历史变革运动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加以说明,并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2023-07-22更新 | 205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