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材料一

   

材料二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节选自20199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1)某班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进行研学实践活动。请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相关史实,选择材料一中的一个纪念馆作为研学实践的目的地并作简要介绍。(明确指出纪念馆名称,介绍内容包括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的时代价值。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恩铭的时代精神。
2023-06-04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五四运动如同一团不灭的火,从20世纪的那一头燃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它也像是一条前进不息的思想河流,从20世纪的那一头流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

材料一   像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唯独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人经历了难以承受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心理落差。

材料二   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就说:“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假使不要反对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就是错的。”

材料三   胡适在1922年回忆说: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新派期刊仅《新青年》《新潮》等,不超过10种,而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半年中,中国出现了大约400种新的白话文期刊,大约350种周报,而且,皆以“传播新思想,改造旧社会”为己任。各种思潮和主张背后的支点,都是救国强国的信念。……那些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人的青年人,无不是在对各种各样的强国思路和手段的比较选择中确立起自己的信念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晋《五四为什么永远》文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导致“1919年”“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发生的原因。用史实佐证“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的说法。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
(3)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并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4)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应该发扬五四的哪些精神?
2022-11-18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镇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9年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根据材料,指出大事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件大事,并加以说明。
(2)若从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角度,在上表时段中再补充两件重要大事,并说明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出现全新的政治局势。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许多后来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青年产生了启蒙作用。陈独秀《谈政治》,抓住关于国家和政权的问题来阐释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已有很明确、也很坚定的看法,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直接作用。作为陈独秀助手的李达、李汉俊两人,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方面有不容忽视的贡献。陈望道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全译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也很重要。

——摘编自耿云志著《五四:现代中国的新起点》

材料二   为了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1950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宣传和普及了以下几个:劳动创造人类世界的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点。195012月,《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毛泽东在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的开端。

——摘编自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边疆危机不断出现,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史。中国不同阶层的人们,为挽救中国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和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不同阶层的救亡图存的探索,分析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曲折的原因和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2-04-28更新 | 29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25次组卷 | 3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徭役征发的对象,并不完全是丁男。由于丁女也永担繁重的军役和徭役,其损失也很惨重,以致到汉初,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男多女少的性比例失调问题……汉高帝令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注;泛指平民百姓)。《汉书·惠帝纪》载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代对成年人每人征120钱的算赋,对商人和奴婢征收240钱的算赋,而对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却征收600钱的算赋。

——摘编自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汉初的人口政策》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期,英国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对此统治者不得不予以重视,1819年起,议会多次制订工厂法,在部分行业禁止童工和限制青少年与女工的工时。政府还以马尔萨斯《人口论》为依据,颁布新济贫法,取消户外救济,以习艺所、济贫给受救济者施以高强度的劳动与低劣的物质待遇,试图解决失业问题。

——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发表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李大钊发表《战争与人口问题》《新纪元》等著作,他们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反人类的,几何级和算术级增长的规律是不存在的。中国的贫穷不是人口多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腐朽的社会制度。要解决人口问题,根本的办法是革命。解决饥饿、贫困、失业、疾病等人口问题,根本的出路是推翻旧制度。

——朱秋莲《建国以来党的人口生育政策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为促进人口增长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期英国人口相对过剩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等人人口观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人口政策的主要因素。
2021-06-2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30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主要标志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这些斗争超越经济斗争的范围,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统治。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它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前进。

——摘编自王学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统治得以建立;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为主要支柱,以帝国主义为主要靠山,不惜以出卖国家利益为代价举借外债,用以维系着对中国社会的统治。

1919年,中国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正在苦闷中摸索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展示了一条新的出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构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理论,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百年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夙愿。

——摘编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特征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比,概括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1-05-06更新 | 48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