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5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1937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并指出五四运动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并概括其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2-04-25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指出:“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保持我们的组织,并努 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 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摘编自蔡铭泽《论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策略》

材料二 1941年,正当中国叛卖者们宣布解散新四军,中国人民起来制止内战危机的时候,蒋介石在一次演说中说:将来绝不会有“剿共”战争,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讨伐叛逆的战争。1941 年,在国民党十一中全会的决议上,又给中共安上了 “破坏抗战、危害国家”的八字由头。中 国人民现在就要牢牢地记着,不知哪一天的早晨,蒋介石会下令讨伐所谓“叛逆”的,那时的 罪状就是“背叛民国”,就是“破坏抗战”,就是“如汪精卫之流之所为“。中国人民决不要忘 记,当蒋介石声言不打内战的时候,他已经派遣了七十七万五千人的军队,这些军队正在专 门包围或攻打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的人民游击队。

——摘编自毛泽东《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1944年10月1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共三大制定的国共合作方针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初蒋介石政府对待时局的态度,并简析毛泽东发表这篇评论的目的。
2021-03-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见梁惠王时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孟子向梁惠王讲了一番大道理,提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道:“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朱熹甚至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的学生北溪先生陈淳更明确地说:“义与利相对而实相反,才出乎义,便入乎利,其间相去甚微。……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因此,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洪秀全设计的“人间天堂”,康有为规划的大同世界,谭嗣同的仁学理想,孙中山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以实现三民主义社会的蓝图,章太炎、朱执信等人对零星的社会主义思潮充满兴趣,李大钊等人一度崇尚无政府主义,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为达到变革社会政治的目的,他们常常糅合中西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相混淆:康、梁等引进平等观念,比附于墨子的“爱无差等”,将西方议院制与中国古代明堂制相提并论;章太炎将现代地方自治看作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翻版;孙中山则将自由与中国人的“自私”相等同。

——摘编自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等思想家的共同价值观及其目的,并分析该共同价值观对中国产生的长远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孟等古代中国思想家相比,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特点,并说明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录(节选)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5—192312月)

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一、袁世凯统治的垮台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社会力量的成长

三、A

四、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B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节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华盛顿会议

二、北京政府权力的更迭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退滞

四、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宣传

五、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各界群众运动的新发展

六、C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1—19277月)

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第五章抗日战争(19377—19458月)

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

一、日本使华策略的变化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二、相持阶段前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

三、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和国共摩擦的激化

四、D

五、汪伪政权的成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

六、皖南事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上册


材料中有ABCD四处空白,需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和所学知识,任选一处空白,自拟合适的标题,并简述自拟标题下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及其理由。(要求:主要内容和自拟标题历史时限相符,史实准确,理由论述符合逻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工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

——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

——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

材料三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   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年2月6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能够在武汉进入“高潮”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大钊和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性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一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党新的策略路线,扭转了党内的混乱状况,整顿了党和革命队伍,对领导人民坚持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刘克梁《试论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材料三 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国剿”的经验教训。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