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1915年反日运动的中心口号是“救国”“勿忘国耻”,五四运动则以如何拯救山东为核心议题。 而“五卅”本是一桩影响范围较小的常见涉外惨案,但却以“亡人”危机为口号,掀起了比之前两者规模更大、参与阶层更广的“集体行动”。这一现象反映出(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C.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D.革命领导阶级走向成熟
2024-02-20更新 | 24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从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抵制运动,到1919.年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处理结果的五四运动,再到1925年抗议日本工厂枪杀顾正红的五卅运动,这三次事件的“危机程度”一次比一次减弱,而群众运动的规模却一次比一次增大。这主要是因为(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发展B.革命政党势力的不断推动
C.民族国家意识日益强化D.北洋军阀的统治日益腐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1919—1924年,李大钊曾写过一系到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还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强调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历史研究。通过李大钊等人的努力,到1930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得到了初步传播。1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首次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历史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路数。在郭沫若带动下,更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日渐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摘编自陈剑敏《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4 . 下图是近代中国一份政府文件书影。图中所示内容(     
A.表明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B.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C.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使中国收回了山东地区的主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1年1月,北京大学先进学生组织在北京郊区长辛店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学校章程规定,学校是专为“劳动者”及“劳动者的子弟”增进知识而设,“不论年龄大小和识字与否,都可入学”,“概不收学费”。这(     
A.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说明工人开始具有学习意识
C.体现出新文化运动的转型D.表明救亡理念得到群众认可
6 . 以下为李大钊、陈独秀关于经济思想的部分论述。这表明,他们(     
李大钊(1919):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把资本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受其压迫被迫出卖劳动力,创造出很多剩余价值供资本家继续剥削,资本主义是这样成长的……资本主义趋于自灭,也是自然之势。
陈独秀(1923):社会组织进化的历程,是从渔猎时代首长时代,进而为农业时代封建时代,由农业手工业时代进而为机器工业时代,即资本主义时代,再由资本主义的工业时代进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时代。这个进化历程的变迁,纯是客观的境界。
A.将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B.致力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C.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观D.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2023-09-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1919年8月,孙中山创办《建设》杂志,该刊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阐释孙中山国家经济建设思想;二是刊载了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著,如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三是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如主张破除迷信等。这反映孙中山(     
A.旨在扩大该党派的影响力B.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C.认识到吸收新思想的必要D.认识到大众思想启蒙的必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2-23高三下·河南·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20年前后,出现了许多专供工人阶级阅读的书目,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者》和《工人月刊》等;同时,各地还创办工人学校,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纷纷成立工会组织。这反映出当时(     
A.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B.工人运动出现新高潮
C.新的进步组织的广泛建立D.民主革命的发展态势
2023-08-13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等3地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恩铭的时代精神。
2023-06-04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