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救亡图存是贯穿中国近代始终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四次变革尝试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从背景和失败原因的角度归纳四次变革的共同特点。

材料二   自清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时人认为西方便是“新”的模板。国人将世界分成新旧两部分,而西方便是中国想要进入的“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梁漱溟不无夸张地说,中国的西化潮流很快“退落,成为过去之事”,“其转捩就在头一次欧洲大战中;从那次大战后到现在,完全为另一潮流所代兴”。

——摘编自周月峰《以“未来”否定“现代”》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革命发展的影响。
2024-01-0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资本主义企业中。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多万人。由于中国无产阶级不但是伴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来的,而且首先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的,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较之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基础更广泛一些……中国的无产阶级除了产业工人之外,还包括与产业工人处于同等或类似地位、靠出卖劳动力生活、并与产业工人所从事的机器大工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非产业工人,如手工业者、苦力运输工、农业雇工等,总数估计4000万人左右。

——摘编自郝贵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材料二   中国工人阶级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缺乏文化知识并且和外界缺乏广泛联系,不能亲身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变迁,这是影响他们提高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的重要原因之一。1920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立即创办了工人周刊《劳动界》,李汉俊指出“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10月,小组还发起成立了上海机器工会,工会制定宗旨和工作方法,真正为工人阶级谋利益、替工人撑腰说话。1920年底,邓中夏等人受组织委托到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该校以“增进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高尚人格为宗旨”,分日夜两班分别教授工人及工人子弟。1921年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广东宣讲员养成所,讲授反地方封建、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等内容,前两届毕业学员近300人,大多数到基层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

——摘编自成丽萍《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结合的方式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列主义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结合的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2024-01-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谭嗣同说:“光绪二十一年,湘军与日本战,大溃于牛庄,湖南人始转侧豁悟。”梁启超说:“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两人代表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觉醒。梁启超还提出:“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类、同言语、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谭嗣同、唐才常等士大夫,通过对传统典籍的学习而形成其民族意识。

——摘编自王继平、张晶宇《论1895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1915~1921年)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但并没有改变文化和社会结构。新文化运动将文化逐步推向大众甚至结合工农识字班推向工农。受《新青年》影响的青年学生逐渐从思想、文化启蒙走向社会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空间,并唤醒广大工农群众。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终于找到一条指引中国走向全新发展的道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觉醒的年代》简介

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铿锵旋律中,人们才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概念。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管党派、阶级、团体、个体,都共同意识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兄弟于墙外御其侮”,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种觉醒凝聚了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无论是中国的广大官兵,还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实业家,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海外侨胞,无不以各种方式,为救亡图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编自刘新如《“睡狮”的醒来——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与民族觉醒》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出中国近代不同阶段民族觉醒所体现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过程,谈一谈你对知识分子历史责任感的认识。
2024-07-15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4820日,吴宓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1917年夏,吴宓赴美国留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主动参加留美学生的声援活动,帮助同宿舍的尹寰枢(中国国防会副会长)“办理会务,一面又要打电报到巴黎阻止中国和会代表签字,一面又要在美国报上写登文章,一面又要参与中国留美学生会的事情”。吴宓留美归国后,毅然步入讲坛,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埋头苦干了五十余载,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遭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终如一地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吴宓深知教育的目的在育人,强国的希望在人才,因而他对学生一向是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季羡林、钱锺书、曹禺、李赋宁等有大成者都曾就读于他的门下。吴宓在执教的同时,兼做《学衡》杂志主编达11年之久,《学衡》出刊79期,刊发了大量研究、颂扬传统文化的文章,吴宓还亲自为该刊撰写、翻译了许多颂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告诫人们:“今日中国欲创造新文明,切不可斩断旧文明,宜取旧文明为根据”,呼唤人们“爱护先圣先贤所创立之精神教化,有与共生死之决心”。

——摘编自阎淑侠《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吴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宓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指出吴宓具备的优秀品质。
2024-06-04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冲刺阶段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据《周礼八礼记》等书所记,三代所置火官名称甚多,史官职责亦各有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有自己的史官撰写各国国史。“君举必书”的优良传统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汉代除太史令外,还置女史记录皇帝起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最为兴盛。唐代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趋于完备。史馆以宰相为监修,修换本朝史和前朝史。设史馆官修前朝史书的制度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济。五代至济、史官、史馆制度多因唐制而有损益,并名称虽然因代而异,但职掌略同。

——摘纳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之连续性发展的特点及并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以来日益陷入困顿。梁启超把对旧史学的批判矛头直指帝王集权及其专制思想。他在《斯史学》中狂烈批判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逆不可救”。总体而言,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型初期,传统史学理念不是遭到否定便是放淡忘。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学术中国化”的讨论中,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的关系渐受关注。有学者认为传统史学的某些原则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翦伯赞提出应“把被否定的诸要素中的积极的东西保存者并发展它,当作断的东西之发展的契机”。

——摘编自胡逢祥《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背景和影响。
2024-05-15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6 .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一   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代表团正式提出废除势力范围、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权等外人在华特权,中国国内不同的政治力量也力主废除不平等条约。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号召“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政策,中国民众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宣布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解放日报》社论强调,治外法权的废止使中国与英美等国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金光耀《民国外交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人民解放军要求英国、美国、法国在长江、黄浦江和在中国其他各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并且把它在中国的武装力量撤回去。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1949年4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发表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代劳动教育思想
春秋管仲:劳教定而国富
敬姜: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渎则忘善,忘善则愚心生
战国吴虑:教人耕者,其功多
魏晋陶渊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矣冀!儋石不健,饥寒交至
明代吕坤: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
朱伯庐:黎明即起,洒扫反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张晨祥: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
清代汪辉祖:欲望子弟大成,当先令其习劳

——摘编自王秀杰等《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创生进路》

材料二   一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以工代兵”奔赴欧战。《达东评论》的一篇文章称赞说:“毫无疑问,华工赴欧援战将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将成为这次欧洲大战史上最重要的一方面。”1917~1918年间,《华工杂志》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法国铁路和纺织工人罢工运动、日本罢工风潮、俄国工人罢工运动以及伦敦纺织工人罢工运动等。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有200多万。1914~1919年,工人举行的全国性罢工有108次。陶希圣在谈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运动的影响时说:“各种社会思想和政治学说在学生大众中如风起云涌,并行不悖……社会问题的主流的劳工问题亦渐从知识分子的空想转入社会的实际生活……他们与劳工为伍”。正是通过这一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了中国社会思想。此后,“劳工神圣”逐渐取代“德先生”与“赛先生”,成为最响亮的口号,这让人似乎感觉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意犹未尽时,突然被另一个新号角打断,然而审慎地考察就会发现,历史的潜流已在悄然涌动,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

——摘编自熊秋良《五四知识分子对“劳工神圣”的认知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关注劳工问题的背景,并简析其意义。
2024-04-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承仕(1884—1939),安徽歙县人,晚清状元,著名经学家和教育家。中华民国成立后,吴承仕出任司法部金事,但政治的黑暗令他非常失望。1927年,他毅然弃政从教,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会主席,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吴承仕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创办了《文史》《时代文化》等刊物,宣传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他对具有进步思想的学生重点培养,其中许多学生后来成为共产党的骨干。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吴承仕发表文章揭露反动派的丑行,在经济上对学生运动予以支持。1936年秋,吴承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自觉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学和历史。他在中国大学率先开设一批宣传唯物主义的新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1939年吴承仕逝世后,共产党在陕北两次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摘编自华强《从“末代状元”到中共地下党员——著名经学家吴承仕的传奇人生》

(1)根据材料,概括吴承仕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承仕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4-04-0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同民族在其文明进程中具有不同的文明观,就西方世界而言,古希腊人的蛮族观念和犹太人的一神教,奠定了后来西方文明观中文明野蛮二分法的基础。其后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断裂和对外殖民扩张,进一步塑造了其文明观与现代性观念中的二元思维——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两组对立的范畴,由此催生了19世纪的文明等级观。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赋予西方文明以优越性普世性,对20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所倡导的现代化理论产生影响。他们宣扬一元现代性,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将带有资本主义缺陷的西方模式推销给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刘文明《从全球文明观念史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向西方求索出路,形成了难以摆脱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而一战的爆发使人们普遍对中国的前途命运感到迷茫。在这种情况下,李大钊明确提出第三新文明的主张,打开了国人的视野。他说: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认为第三新文明是东西文明调和融会的产物,即在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李大钊透过十月革命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他为救世界之危机所开出的第三新文明良方,并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由此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序幕。

——摘编自纪亚光《从第三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三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世界文明观的内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第三新文明”观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
2024-02-0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降,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末世。经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在接踵而至的战争和外交危机下,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嘲笑的对象,代之而起的是屡次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弱国形象……由于时代主题的变化。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总体目标更加迫切、仁人志士的救亡运动充分构建了近代中国的正面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优秀品质。总体上而言,近代中国国家形象在正反两面因素交织下呈现的主要还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形象,处于国家形象的“沉沦”时期。

——摘编自江轶《论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构建》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 实现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40多年来, 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的生机活力,呈现出一种“强起来”的国家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愈来愈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蒋积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新中国国家形象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