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以下是夏衍1949年前的简历。

190010月,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

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

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5年底,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担任国民党驻日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

1929年,组织上海艺术社,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辗转开展救亡运动。

1944年后,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根据自陈坚、陈奇佳《夏衍传》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夏衍的道路选择”写一则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6-03更新 | 120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2 . 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中提到,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同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等口号。在当时男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受其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被大大的打破了,对女同学都很尊重的。该现象反映出(     
A.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B.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转变
C.爱国主义得到广泛传播D.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对于中国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当时日本政界认为它是“美英唆使下的排日运动”。该事件发生当天(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七日)《大公报》有关该事件的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天津各校校长请释被拘学生》等。据此可推知,该历史事件(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D.脱离中国民主革命实际
2024-05-26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五四运动后,北京商会召开全体大会,提出以下主张:(一)请各行速开会议,宣示各商号,一律停运日货,私运者议罚;(二)不用日本银行钞票;(三)不阅日报,不登日报广告。同时公决两种抵制日货办法:一是调查,凡日货之名称牌号样式,调查清楚后便不再贩卖;二是陈列,即将日货聚集一处陈列,使人一望而知,不再购买。这些主张(     
A.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B.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C.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潮D.迟滞了半殖民地步伐
2024-03-12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收集的一些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当时(     
时间事件
五四之初北大校长蔡元培积极营救学生,并于5月9日递交辞呈以示抗议
5月中下旬山东各地农民响应,开展抵制日货和断绝粮源的斗争
6月5日上海机器纺纱等行业六七万工人举行大罢工
6月6日上海各商铺出现“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罢市救国”等标语
6月6日上海乞丐首领通告:不准在路行乞,以免妨碍国人救国之行动!
A.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B.社会舆论可以左右政府对外政策
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已初步觉醒
2024-02-29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从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抵制运动,到1919.年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处理结果的五四运动,再到1925年抗议日本工厂枪杀顾正红的五卅运动,这三次事件的“危机程度”一次比一次减弱,而群众运动的规模却一次比一次增大。这主要是因为(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发展B.革命政党势力的不断推动
C.民族国家意识日益强化D.北洋军阀的统治日益腐朽
7 . 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所描绘的事件(     
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B.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C.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D.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8 . 李启汉,湖南人,1920年8月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沪西小沙渡纺织工人最集中的地区创办了工人半日学校,边给工人补习文化,边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传播(       
A.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B.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兴起
C.与工人阶级相结合D.宣传了中共的革命纲领
2023-12-20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7月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