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下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     

劝告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

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皆是吾中华民国的好百姓,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良心上应有何种痛苦。尚望急起挽救,与学生商民取一致行动,万勿借口长官命令,忘却国民义务,虐待爱国学生。

——上海绅商学界忠告

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2022-10-27更新 | 4562次组卷 | 24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中国出版的部分图书   

时间(年)作者(译者)国家作品
1899飞天道人(译者)中国《支那保全策》有贺长雄【日】
1908白鸟库吉日本《满洲历史地理》《朝鲜历史地理》
1913酒卷贞一郎日本《支那分割论》
1915白鸟库吉日本《满蒙研究汇报》
1917申悦庐中国《中华民族特性论》

材料二   “五四”之前的那几年,在中国的报刊上,反复出现这些惊心扎眼的消息,更刺激着中国知识人的神经,如“日人之蒙古视察”(1913)“日人热心研究满蒙”(1913)“日人之我国经营蒙古观”(1915)“日本拟设置满蒙领事馆”(1916)“日人谋我满蒙之感言”(1916)“日本拓殖满蒙之新计划”(1916)。

——以上材料摘编自葛兆光《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五四”之前有关“主权”问题的日本刺激与中国反应》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是在与西方列强入侵对抗中出现的,与世界观念、主权意识的产生和华夏中心观的破灭联系在一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3 . 五四时期(1915年9月——1921年7月)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两种危机:一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向来为士人安身立命的儒家思想体系崩溃了,人们失去了传统的精神支柱;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向往的西方文明也“破产了”,人们又失去了并未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据此可推断此时的中国(     
A.宣告了西方文明的破产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社会主义各派学说流行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023-04-13更新 | 302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陈旭麓曾说: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从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到旨在救治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社会主义学说……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种现象(     
A.源于中国的近代化不断发展B.反映出政治自由的社会状态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自卑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
2023-03-03更新 | 303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 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 失为明智。”……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第三卷)

材料三: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

——摘编自曾加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其对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华文化向近现代转型时期的特点及其“出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阐述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6 . 1919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战暴露资本主义侵略争霸本质B.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 . 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种矛盾在中国空前激化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和国际关系诉求,通过以青年学子为先锋队的全民族抗争,首次成功扭转了政府的外交决策。材料中的“它”(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宣传了中共的救国主张D.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8 . 1919年6月29日,宪法学家张慰慈在《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苏俄新宪法。苏俄宪法首个完整中译本是刊载于1919年《解放与改造》第1卷中。此后,解释和评论苏俄宪法的文本如雨后春笋。这一现象(     
A.导致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B.说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促进了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变革D.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启蒙
2023-05-05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928年,叶圣陶先生曾说,1919-1921年各派社会主义“象佳境胜区一样,引起许多青年幽讨的兴趣”,但很多人不过是流连瞻仰,“并没有凭行动来创造一种新境界的野心”。他意在表达(     
A.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B.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学派成分复杂
C.进步青年必须参加社会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理想需要用实践去创造
10 . 五四运动后,很多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用积极态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群众的精神生活,并试图运用通俗形式如民间传说、习俗和民歌等来传播启蒙知识。这种转变(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B.利于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
C.使国民整体素质显著提高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23-01-1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