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世界有种最大的潮流,而为各方面所极力要求实现完成者,就是“德谟克拉西”(民主),以前表现于生活各方面的专制主义和大某某主义,到了现在都为德谟克拉西所战败了……再看中国近十余年来底政治,愈可证明德谟克拉西有重大的势力。无论什么贵族,什么军阀,凡是附和德谟克拉西的,都一时得了势力,凡是反抗德谟克拉西的,都必终归失败或灭亡。

后德谟克拉西而起者,为伊尔革图克拉西(Ergatocracy)。Ergates 在希腊语为“工人”(Worker)之意,故伊尔革图克拉西可译为“工人政治”,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德谟克拉西,在俄国劳农政府成立以后,制度与理想全为新创,而却无新字以表章之,故政治学者创 Ergatocracy一语以为表章此新理想、新制度之用。……将来到了基础确立的时候,除去少数幼稚、老休、残疾者外,其余皆是作事的工人,各尽所能以做工,各取所需以营生,阶级全然消灭,真正的伊尔革图克拉西,乃得实现。

——摘自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的观点。
(2)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李大钊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
2023-06-21更新 | 1019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1919年前后日本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到1920年,原信仰该主义的一批知识分子认为,新村建设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推行新村,有大地主的阻碍,更有经济上的困难,社会是不可零碎改造的,应该竭其全力以铲除推行之种种障碍”。这一转变反映出先进知识分子(       
A.已找到救亡图存的新路径B.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C.接受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D.主张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3 . 1916年5月,李大钊指出:“代议政治虽今犹在实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1917年8月,毛泽东指出:“东方思想固然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上述主张,反映当时(       
A.苏俄十月革命影响扩大B.马克思主义传播条件成熟
C.先进中国人认清了国情D.新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九世纪末《清议报》上的《极东之新木爱罗主义》一文中首次出现了“帝国主义”一词,此文由日文翻译而来,是日本人片冈鹤雄译自美国报刊上的一篇文章
一战结束之初中国思想界批评帝国主义强权逻辑成为趋势,不少人认为帝国主义的强权是世界大战的根源。人类社会的前途不是帝国主义扩张下对弱小民族的殖民,而应是在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下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同时形成认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为争夺殖民地而互相冲突,最终走向世界大战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消灭封建势力的土地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必经之路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指出,无论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是否资产阶级,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苏联和中国的行为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二战”结束初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是反民主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帝国主义者、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作了区分,认为只有帝国主义者才是斗争的对象
“冷战”格局形成后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反帝阵营,帝国主义正组成反动联盟反对社会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帝国主义终将走向灭亡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参考表中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以“建构与调适”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4-09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李大钊在1917年的《中心势力创造论》指出:由中级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以为国本之所托;在1921年的《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中提到:我们需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唯有如此,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这一思想转变(     
A.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B.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推动新社会阶级力量的出现D.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024-01-23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促进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2024-02-28更新 | 183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南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11次模拟考试暨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思想的演进,长期面对着一个“先生”与“学生”关系相处的难题。一些先进中国人总是以为“先生”会帮助“学生”。李大钊说:“这一运动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反动面目,代表着先进知识分子对‘先生’的新认识,近代中国革命形成崭新样式”。据此可知,李大钊意在强调(     
A.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B.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
C.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世界形势D.中共诞生利于新思想传播
8 . 1920年9月,毛泽东在《大公报》上发表《释疑》一文,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后,政治易位,法律改观……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由此可知,毛泽东(       
A.指明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B.重视广大民众的力量
C.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不足D.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
9 . 1920年11月,《共产党》第一号卷首发刊词中写道“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而倾向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带他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国正是这种方法最伟大最新的试验场”。这篇发刊词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已成为民众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理论实践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10 . 1920年9月,《新青年》新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的《谈政治》,文章指出:“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的工资以上,这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共对国情的认识加深B.新文化运动思潮发生转向
C.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