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材料二   1919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192711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19357~8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后来战争打起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到了1943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2024-04-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土地法》《矿业法》《公司法》等法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经济会议,以整顿全国财税金融与加强政府财政力量。1928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经济法规有500项之多,代表了国民经济法制建设的成就。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诸多法规、章程,建立起政府统治者、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行为约束制度以及交易条件,如法律法规、农会行会组织细则、工会合同等,而违反这些行为约束制度皆有相应惩处机制。

——摘编自周海燕《民国十年(1927—1937)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互动研究》

材料二   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思想,是国家为了获得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改变了之前许多思想家将粮食、衣服等看作是财富的观点,认为只有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当时的学者们从西欧各国现实出发,研究当时的经济现象,得出了重视商业、重视货币等经济观点,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一些学者在阐述对于某项政策问题的一些观点。

——摘编自杨建飞主编《西方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其他任何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可以解除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企业,使之最合适社会利益的义务。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024-04-18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对比表。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接近于零

——张岂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历史新编》

材料三   全会公报提出:现在我们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郑谦、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四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奇事”典型,并说明中国共产党正在探索怎样的革命道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变化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导致变化的政策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判断这是哪一次重要会议并分析它的深远影响。
2024-04-1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广南县第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主要报刊概况

报刊名发行地创办者身份报刊内容
《万国公报》上海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综合性时政刊物
《字林沪报》上海英国人F·H·巴尔福上海租借公告、新闻、广告
《华北捷报》(《字林西报》)上海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英国快讯、商务情报、广告
《申报》上海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商业性报纸,以外商广告为主
《镜海丛报》澳门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费南迪(Francisco Fernandes)政治、经济、社会消息、革命党活动

——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等整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当清军俘虏和中国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伸冤。媒体的沉默和政府的懦弱无力,让西方世界感觉清政府对日本行为的认同。西方社会只能听到日本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西方舆论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三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刊,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清晰提出报社的工作主要有三项:第一,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形势与必要的斗争方法。

——陈信凌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报刊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舆论战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红色中华》报有什么办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意义。
2024-03-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东大学是抗战前全国仅有的十所国立大学之一。1935年第二届共毕业93人:中国文学系30人,外国文学系19人,数学系11人,物理系10人,化学系13人,生物系10人。毕业生的首选职业是中学教员,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共有5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9%。中文系和外文系的学生大多选择做中学教员,少数则希望在行政、军事、银行或新闻业服务,还有3人希望服务于边疆的政治教育工作。数学系有9人希望担任中学教员或在行政机关工作。化学系有11人选择从事化学工业技术工作,有2人希望担任中学教员。物理和生物学系的学生则多数希望进入学术机关或者从事技术工作,只有少数愿意成为中学教员。

——摘编自王勇忠《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

材料二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9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山东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人才需求的特点及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可以拓展我们对职业规划的哪些认识?
2024-01-21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段考(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禽蛋向来为珍贵食材。鸭蛋因抗温性强,保质期比鸡蛋长,又可以在河湖大量养殖,集中贩卖,因此我国城市地区长期以食用鸭蛋为主。19世纪后期,洋商在汉口建立蛋厂,配合欧美以鸡蛋为主的饮食习惯,于铁路沿线村庄大量收购鸡蛋,然后利用机器制咸蛋品后销往海外,我国鸡蛋产量因此大增。这无意间扩大了城市的鸡蛋供给,城市饮食遂出现变化。期间,《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称鸡蛋为“最佳食物”。在此现代化的论述下,鸭蛋逐渐退居二线。由于兴办蛋厂利益颇丰,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也纷纷效仿,到1919年时,华商蛋厂已达百家之多。在华商茂昌公司的联络下,1934年蛋厂已成立联合组织,该组织与英国粮食部签订合约,实际上垄断了中英之间的蛋品贸易。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蛋品稳居龙头之位。

——摘编自张宁《从鸭蛋到鸡蛋——近代中国城市的禽蛋消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禽蛋消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蛋品行业发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厘金,即厘捐。近代中国的一种商业税。1853年,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采纳幕客钱江的建议,在扬州举办厘捐,分两种:一称行厘,即通过税,抽之于行商;一称坐厘,是交易税,抽之于坐商。原定税率值百抽一,百分之一为一厘,所以称厘金。厘金在最初试行的时候,本来只被视为一种临时的筹款方法,但因其效果明显,1857年起各省相继仿行,由各省的总督或巡抚主持。按征税对象厘金可分为四类: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和土药厘。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诸凡一切贫富人民从生到死的生活用品,无一不在被征之列,具体多达几百项甚至一千多项。不仅名目日益繁多,且税率极不一致。厘金创办之初,其征收比率是1%,以后逐渐提高,多数省份的征收比率均在5%~20%之间。至1868年,全国厘金收入在一千五百万两白银左右。

——据罗玉东《中国屋金史》

材料二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地方实力派进一步受到抑制,国民党三届四次全会才再次作出裁撤厘金的决定。财政部据此电令全国:“对于全国厘金及厘金变名之统税、统捐特税、货物税、铁路货捐、邮包落地税及正杂各税捐中之含有厘金性质者……均应于本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一律永远废除。”在宣布实施裁厘的同时,国民政府决定实行新的统税制度。征收统税对象,主要是卷烟税和麦粉税,另外增加棉纱、火柴和水泥税。这次裁厘虽然也受到一些地方变相的抵制,但由于政府将原来属于国税的田赋划归地方,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另办营业税来抵补裁厘损失,因此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到1931年底,从前由各省厘税机关征收的厘金以及类似厘金的正杂捐税基本上得以裁撤。在中国延续了近80年的厘金制终于不复存在。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厘金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厘金制度得以废除的原因。
2023-10-22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9月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9 . 历中人物,特别是被誉为“民族脊梁”的优秀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每当我们的民族出现危机,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群“民族脊梁”挺身而出,他们临危不惧,为民请命,为国献策,或改革或革命。历史上这样的“民族脊梁”甚多,如两宋时期的范仲淹、王安石、岳飞;鸦片战争前夕的林则徐、魏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的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都是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选取你心中的“民族脊梁”,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选人物,能史论结合充分说明所选人物作为“民族脊梁”的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纷纷开始改革,系统的资本主义进程正式开启。在速一过程中,第二产业从业者占比越来越大。1875年,普鲁士“矿业、冶金业与盐业”部门便有105家企业为工人开设培训课程、教育课程及讲座。19世纪末,凯兴斯泰纳等认为“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公民义务实施的国民教育。至此,职业教育实践开始进入国家层面。《工商条例》《进修学校条例》等使工商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城市也通过地方法规,从法律上规定进修学校的义务教育性质,按职业分类的进修学校开始在全德试行。

——摘编自李超《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源起与勃兴——以19世纪为考察对象》

材料二   伴随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拉开序幕。民国初年,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1913—1917年却又停滞不前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职业教育又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此,很多职业学校的招生原则是“应收寒素子弟求学,费用务使减轻”。为培养工商界的管理人才与中等技术人才,很多职业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实习,力求使学生掌握“纯熟之技能”,所学知识真正能“学以致用”。同时,职业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勤勉诚实克己公正诸美德”,以使学生成为“立身社会”的“善良之公民”。

——摘编自徐东《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德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德近代发展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3-03-24更新 | 360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