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中详尽记载了当时划分细密、职官赅备的乡里区划,国中“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当时,乡、党、邻、里是四种基本的组织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什伍组织也被广泛采用,各诸侯国对乡村的控制逐渐趋于严密。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政权遍推行郡县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上不离“官有秩,各有掌,重教化”的窠臼。唐代实行乡、里、村三级制,以里正为主、村正为其辅,乡的功能进一步被弱化,甚至一度是有职无官。到宋代仍实行乡里制,“诸乡置里正,主赋役”。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地方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了乡村自治政治。

——摘编自唐鸣 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中因家庭间的是非和邻里间的争执·····多属“鸡虫得失””,诉讼程序的复杂导致纠纷解决的困难,因而乡镇调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亟须。在熟悉基层行政的人士看来,乡镇政权对纠纷的调解“可以减少无数的讼累”,同时,就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而言,调解委员“系由乡镇民代表会选出,多为地方公正士绅······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摘编自谢健《乡镇政权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镇调解的主要职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积极意义。
2024-03-1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五)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近代中国机器进口额的波动趋势图。据此可知,近代(     
A.轻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C.棉纺织业发展停滞不前D.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24-03-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下学期收心考试(开学)历史试题
3 . 如表为1921年和1936年中国面粉生产结构比重(单位:%)。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年份商品面粉非商品面粉
机器粉厂生产机器磨坊生产土磨坊生产小计
192118.361.1325.6645.1554.85
193618.402.2125.6946.3053.70
A.人们生活水平制约面粉生产B.面粉业领域近代化程度较低
C.面粉商品化程度呈下降趋势D.土磨坊面粉更受人们的青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共建党以前,陈独秀等人就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涉及“封建”概念的文章,那时的“封建”意涵主要还是中国先秦时代“封建制度”的固有意义。中共建党之际,“封建制度”已转指现实中的军阀及其依附性力量。值得注意的,这里的“封建主义”带有“专制”之意,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概念使用。1926年9月,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毛泽东、彭湃等亲身从事农民运动者,清晰地认识到革命发展的趋势,并初步从实践中提炼出由“封建军阀”到“封建地主”这种对革命对象的新认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从反对“封建军阀”转而进入反对“封建地主”的革命道路。1940年初,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认为“新民主主义”是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过渡形态,它的政治形态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要“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翁有为《中共民主革命理论建构中的“封建”意涵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建构”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2-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开始人工制糖的国家。明末至清中期是中国糖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革时期。甘蔗从名贵植物发展到普通经济作物,手工制糖经验得到系统总结,制糖技术日益程式化,这使得中国糖品的供应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日常生活用糖以及以节令用糖、社交用糖为代表的民俗用糖日渐普遍化,糖品从漫长的稀有药品、贡品、奢侈品时代转入普通生活品、生活必需品时代。中国糖品对外销售远涉印度、英国、美国、瑞典、丹麦、荷兰、波斯、日本、苏门答腊、越南、墨西哥、葡萄牙和海伦娜岛等国家及地区,这一时期中国的甘蔗种植、制糖技术、糖品消费和糖品外贸等方面在东亚甚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东亚糖业大国。

——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

材料二   1884年以前,我国蔗糖仍大量出口,畅销香港地区和英、美等国,据中国海关贸易报告数据,到1884年仍出口白糖2475万公斤,黄糖5415万公斤。19世纪末20世纪初,糖品生产贸易情况逐渐发生变化。1924-1930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白糖60万吨,1931-1937年,每年平均进口约30万吨。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进口糖有增无减。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内地机制糖厂年产糖3万吨,加上生产的土糖17万吨,合计食糖年产量也就20万吨,在当时世界产糖国家排名第26位。这一时期,中国也开始在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建立了机械化制糖企业,甘蔗栽培与糖业的衰败状况有些许改观。

——摘编自《简谈糖业发展史之中国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至清中期糖业经济变革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糖业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1927-1932年)》


   

材料二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耕种,禁止买卖。

——《井冈山土地法》

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使用。销毁豪绅政府的一切田契及其他剥削农民的契约。

——中共六大《土地问题决议案》

1931年2月27日,毛泽东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写信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

——《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1)根据图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上用斜线“/”标示出农村革命根据地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区的理由。(要求:只需标出其中两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须用黑色签字笔准确标示;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趋势及调整的原因。
2023-08-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新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

材料   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未能遏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细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8 . 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材料二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市场粮价大幅上涨,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根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来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材料一中的“白色政权”和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区域”分别是什么?指出中国共产党由此开辟出怎样的革命新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原因。
2023-05-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江苏无锡电力灌溉区的相关数据。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资料来源:戚墅堰电厂:《戚墅堰电厂电力农田灌溉之成绩》,《电力》1930年第1期
A.近代工业获得一定发展B.南京国民政府支持农业灌溉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电力在乡村中发挥主导作用
10 . 赋税与财政制度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的效能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庸”制和两税法归并“庸”制,是中国古代力役制度从现役为主向征收代役金为主,并逐步将代役金归并入田亩税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步骤,成为后世诸多王朝役法重大改革的龟鉴。……唐《赋役令》规定:“县令须亲知所部富贫,每因收手实之际,即作五等定簿……若遭灾蝗旱涝之处,任随贫富为等级。”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颁布的《至元新格》规定:“诸……役,先富强后贫弱,贫富等者,先多丁后少丁……。"由此不难看出它与唐朝的制度联系。

——摘编自陈明光《创新·缺陷·龟鉴——论隋唐五代税收史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王安石在新法系统中的尝试与广泛应用,产生于思想观念与创造力极为活跃但又积弊重重的北宋中后期,既有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他开启了新的经济与财政模式,并以货币运作为导向。常平新法执行青苗钱借贷—在还贷时,政府虽然设置货币与实物双选可能性,但通过初为低康的“粮食基准价”设定,驱动农民选择货币还贷。……免役法则由农业生产领域深入到基层劳役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趋势的广度与深度。

——摘编自俞普悲《王安石变法中国家经济与财政行为的货币化导向》

材料三   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虽同属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但财政体制遵循民主与分权原则……而蒋介石在党、政、军都拥有最高权力,而且行使权力时“被少顾及正式的指挥系统”。19281933年宋子文担任财政部长期间,财政部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正常权限常受蒋介石干预、如裁减军费、集中预算管理、严格财政约束和压编开支等,都收效甚微,财政制度安排部分失效……宋子文最终被迫辞职。继任的孔祥熙任职长达12年,期间大肆任用亲信,排斥异己,严重损害了财政系统的运转绩效。

——改编自焦建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冲突》


(1)阅读材料一,理解唐朝赋税制度成为后世诸多王朝的龟鉴,请结合明清赋役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结合所学,写出元朝与唐《赋役令》的规定存在联系的赋税制度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及其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为其变法的实施提供保障的货币体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子文时期“财政制度安排部分失效”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孔祥熙时期财政建设的成败之处。
2023-06-2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