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连、锦州、丹东等城市的一些道路、广场、公园等设施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如表所示:

城市名称人士概况
大连市中山路、
中山广场、
中山公园、
中山区
孙中山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向应广场、
向应公元
关向应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37年任入路军第一二O师政治委员,与贺龙一起开辟了晋绥根据地。
兆麟街李兆麟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从北平返回辽阳开展抗日斗争。此后,他曾任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
鲁迅路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锦州市士英街梁士英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英雄梁士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舍身炸地堡,为锦州解放开辟了胜利的通道。
生于辽宁省本溪县,抗日名将、革命烈士。
丹东市邓铁梅路、苗可秀街邓铁梅、
苗可秀

——摘编自:网络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1-15更新 | 11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东北地区移民数量大增,大量官方荒地被开垦,许多官地、旗地向民地转化,私人地主势力膨胀起来。官地、旗地向民地的大量转化,推动了东北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和发展,并迅速达到与关内大抵一致的水平。此外,东北地区的殖民地经济不断扩大。截至1931年,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额约占日本对国外投资总额的60%,占各国对东北投资额的70%,在东北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势力。此外,俄、英、美、德等国也分别在东北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势力,这一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得以彻底改变。

材料二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较早解放的地区,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初期占有突出的经济地位。1953年,新中国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把工业化作为首要任务。然而,实现工业化对我国来说面临不少挑战,借助外力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必要的选择。当时苏联对我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支持我国工业化建设方面,苏联以援建156个项目为中心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在这156个项目中,58项分布在东北地区,占全部项目的37%。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乔榛、路兴隆《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90年代至1949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及影响。
2023-10-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决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从材料所列十个方面的经验中任选其一、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该经验的认识。(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1-28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辽宁专用)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1936年12月毛泽东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摘编自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救国良方”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7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摘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摘自194595日《解放日报》

材料四   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跟他儿子的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战场的伟大作用:“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摘编自(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对其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是何种力量。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侵华日军的暴行。
2023-08-2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东北师范大学连山实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主义,起源于“华夷之辨”,到近代,经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帝反封”,中国民族主义实现了其理论形态的现代转型与重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逐步高涨,最后达到了顶峰。它依次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潮;七七事变后,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全面展开,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8月,国民党政府截获关东军将在东北寻衅起事的情报,蒋介石即严令张学良:“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初……蒋介石再次严令张学良“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都对“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36年12月24日晚,周恩来在张学良等人的陪同下会见蒋介石。周思来表示非抗日无以图存,只有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蒋介石表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

——摘编自黄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材料三   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可变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年7月17日)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蒋介石对日本态度的变化。
(2)结合历史背景,简述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1月,《东方杂志》“新年特号”刊载了畅谈“新年梦想”征稿活动的相关稿件。征稿活动由“梦想的中国”和“梦想的个人生活”两个主题构成,“梦想的中国”主题的来稿数量更大,内容也更为丰富。100余名知识分子参与投稿,当中不乏社会各界名流,如作家茅盾、老舍,画家徐悲鸿,国民党著名“左”派人物柳亚子等。

“梦想的中国”来稿关键词统计表   

关键词提到该词的作者人数该词在全部稿件中一共出现的次数
阶级2758
教育2750
帝国主义2341
民族2170
日本1838
社会主义1320
世界大同1113
(“大同世界”视为近似词归入此类)
文化2234
世界大战56

——摘编自耿密《民国知识精英的“国家梦”——基于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特号”的片断观察(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梦想的中国”来稿关键词,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在20世纪80年代撰文指出:“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还是日本法西斯确实犯下的滔天罪行?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田中正明以未公开的《松井日记》和200人以上的“证词”为依据,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文。随着日本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其中包括原日军中佐太田寿男所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日本也发现了参与血洗南京的第十六师团中将师团长的阵中日记,其中叙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二   自此以后直到现在,在差不多十年时间中,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又不断被发现,其中主要的有: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波茨坦分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包括当时留在南京的德国外交官、西门子洋行经理、英国记者、美国牧师目睹的日军暴行,共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马吉牧师避开日军耳目摄制的日军暴行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长达半个多小时,为迄今保存的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原始动态画面。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出现的两类史料中哪一种更具有说服力?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二中的史料有哪些类型?依据这些史料能得出什么结论?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