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日本棉布/棉制品输华表(单位:日圆千円)
中国(不含东北地区)东北地区
棉布棉织品棉布棉织品
1930年8691525799186454
1931年430734896172293
1932年3822969216017670
上表信息可以用来佐证(     
A.东北区成为日本最重要市场B.中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C.国民政府关税自主取得成效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动因
2 . 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梁漱溟在山东创办乡农学校,鲁西数万民众在乡农学校系统领导下,宣誓对日抗战自卫;1938年至1944年重庆大轰炸期间,众多难民自发参与救助,实践“抗战报仇”,甚至许多儿童也积极要求参加战时服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战时国民教育取得显著成果B.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C.大轰炸激化了中日民族矛盾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024-02-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1938年李可染创作的宣传画《打回老家去!》。该画中间是一位身穿白衣白裤、表情:刚毅的中国老百姓紧握步枪,叉开双腿的站姿有一股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他的身后则是一群与之同样的老百姓。该漫画反映出(     
A.中国人民持久抗战必胜的决心B.敌后战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C.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强烈愿望D.全民族抗战的社会氛围浓厚
2024-01-3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中共某次会议强调:“要将已经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并从中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统一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洛川会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作出的部分规定。这表明国民政府(     
发表时间出处内容
1937年7月12日《卢沟桥事件第二次会报》必要时令第三者出绥东侵内蒙,以扰敌之侧背
1937年7月底《第三者使用方面及经路之建议》建议红军部队“一切旗帜、符号、服装,均改换”,并“以察东龙关为根据地,经赤城向丰宁、承德方面活动”
1937年8月3日《卢沟桥事件第二十四次会报》即令陕北朱、毛所部开绥东出察北,向热河挺进
A.意识到抗日根据地的价值B.已经放弃反共的基本立场
C.调整对中国共产党的策略D.主动建立与共产党的合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5年1月,科学社在上海创办《科学》杂志,采用白话文并率先在中国吁求“科学”与“民主”;抗战开始后,其关注点集中于“科学与战争”“科学与国防”等方面;抗战胜利后,“科学与世界和平”“建国与科学”等成为其讨论主题。《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     
A.反映了中国时局基本走向B.凸显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崛起
C.与经世致用思想一脉相承D.折射出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3年,国民政府任命俞大维为兵工署署长。在他主持下,迅速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精密机械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及光学研究所、炮兵技术处、中央修械所、航空兵器研究处等。这说明当时国民政府(     
A.积极应对日益紧张的形势B.意在建立完备的科研体系
C.努力改变科技落后的面貌D.力图平衡轻重工业的比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上午)十时许,周又来见余妻余谓周曰:若尔等以后不再破坏统一,且听命中央,完全受余之统一指挥,则余不但不进剿,且与其他部队一视同仁。周答曰:红军必受蒋先生之指挥,而且拥护中央之统一,决不破坏。”上述材料描述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于(     
A.土地革命时期B.九一八事变前后C.西安事变前后D.抗战反攻阶段
2023-07-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历史图片是历史事件的直观反映和记录。下列是三幅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共领导人民不断革命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国民大革命的艰难历程D.反侵略求民主前赴后继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西迁云南,到达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伊始,西南联大仅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在校学生1506人。而到1945年,西南联大有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电讯和师范)和一个先修班,5个研究所(下设17学部),比西迁前有了极大的增长,前后在校学生约有8000人,毕业生有3800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西迁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了若干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这些著述并非只是书斋里的经学玄论,许多学术理论研究都能够从中国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兴盛与发展,其中不少思想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杨邵军《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

材料二   北京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该报告中写道:“减少沿海城市高等学校招生任务,相应地扩建内地学校,提前在内地增建新校等措施……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1956年,第一批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身背行李,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历经数年的大规模迁校由此展开。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可见,交通大学的西迁,不是交大一所学校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的重大抉择,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摘编自彭薇《交通大学“西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及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交通大学西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校西迁体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