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建筑奇观,孕育产生了以长城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为载体的长城精神。长城修筑的历史过程与长城精神的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形成了珍爱和平、守护家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因地制宜、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的长城精神。

——摘编自周建强《长城精神的历史学考察一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封面

——摘自张海鹏、徐蓝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以长城为封面的主题说明。(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2024-04-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事件时间主要经过
五四
运动
1919年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三千多名学生的爱国行动发展成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一二·九
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数千人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引发了全国性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五二○
运动
1947年5000多名学生在南京举行了“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遭反动当局镇压;同日,北平7000余名学生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示威大游行。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四一
惨案
1949年南京中央大学等11所大专院校学生及部分教职员工6000余人举行大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遭镇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国民卷)》等


从上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和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侵略者的光辉篇章。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专题二导言

材料二 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

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 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国行公祭,法立典 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节选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抵抗外来侵略的一个事例。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史上的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分别指的什么。
(3)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制造了一系列暴行,请列举其中的三例。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局面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从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

材料一 辽太宗为了统治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建立了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和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蕃汉分治”的双轨制官僚机构。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共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军政决策权主要在北枢密院:“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史部。”即元好问所说的:“北衙不理民,南衙不理兵。”

——摘编自刘本年《试论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及意义》

材料二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属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承认南京政府的领导地位。“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才同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联合政府在延安正式建立,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中国两个政权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并存合作的局面。

——摘编自李荣武、范丽梅《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

材料三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未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问题上付诸实现,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蕃汉分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7年9月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合作局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8-11-24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考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