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人数统计

第一种统计方法第二种统计方法第三种统计方法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数据:最初六周屠杀20万以上南京军事法庭统计数据:集体屠杀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根据埋尸记录:慈善团体埋尸18.5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统计数据:毁尸灭迹15万多具零散屠杀858案,经慈善机构埋尸15万余具日军埋尸、毁尸15万
伪政府和个人埋尸4万
总数不低于35万总数不低于34万总数不低于37万

材料二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68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南京师大附中历史组老师带领同学到长江沿岸的集体屠杀地点进行了考察与祭扫。中山码头、煤炭港、草鞋峡、燕子矶等地的纪念碑,记载着我们民族刻骨铭心的历史。但纪念碑的周边环境较差,或脏乱,或狭小,或碑前汽车飞驰,很不安全,这些,都不方便凭吊。而且,从草鞋峡到燕子矶的江边道路,被江边采沙船和货车超载破坏。燕子矶附近的三台洞、二台洞景区又脏又乱,道路拥挤。



(1)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遇难同胞最少有多少人?
(2)请写出日军在中国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的名称。
(3)对于日军侵略,中国进行了全民族的殊死抵抗。请写出两个重大战事的名称。
(4)中国共产党在什么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5)根据材料,你认为在遇难同胞遗址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请你提出一条宝贵建议。(假如你列举出其他地方、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可以同等得分。希望同学们关心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申遗工作,并对遗址保护尽自己一份力量。)
2024-03-2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2 . 下图所示是日本驻华各地领事调查的1909~1933年在华报刊数量的数据(单位:种)。由此可以推断
A.近代中国报刊业普遍反日B.调查妨碍了社会舆论自由
C.中国报刊业受到日本监督D.调查服务于日本国家战略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298次组卷 | 1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