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2.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摘自1929年《兴国县土地法》

材料二   19378月,中共洛川会议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并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如债务人付息已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如付息已超过原本两倍者,本利停付,原借贷关系视为消灭。这一土地政策是符合中国共产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积极的、有原则的让步,完全符合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需要。

——摘编自页川《简论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材料三   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发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法强调要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而不是把土地“恩赐”给农民。但是,大纲中将一切土地平均分配的办法,不仅导致许多地区土改出现“左”倾错误,中农的利益也大受侵犯,因此,后来在新区和全国范围内土改时即加以改变。

——摘编自韩广富曹希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9年到1937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出现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历史意义。
2024-02-29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20世纪20年代。日本确定“征服满蒙”的侵略方针后,很快策划了一次对华侵略行动。结合右图日军进攻方向,该行动是(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D.皖南事变
2024-02-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这表明(     
A.抗战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B.国共实现合作共同抗日
C.抗战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D.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
2024-01-2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日本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06年成立,总社设于中国大连,分社设于日本东京),在九一八事变以前积极进行情报活动。其情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材料可用于说明(     
A.日本侵华方式的变化B.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C.中国军事能力的落后D.中日矛盾不断加剧
2024-01-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做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标志着(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诞生B.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抗日救亡运动的正式开始D.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2024-01-1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号召全体同胞: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供献专门技能,以便我全体同胞总动员,并用一切新旧式武器,武装起千百万民众来。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坚决相信;如果我们四万万同胞有统一的国防政府作领导,有统一的抗日联军作先锋,有千百万戎装民众作准备,有无数万东方的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民众作声援,一定能战胜内受人民反杭和外受列强敌视的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苏维埃、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

材料二中国人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同时,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明显的转换,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崛起,国民党逐渐去失人心。从这个视角看,我们认为有三个问题既涉及抗日战争胜败的全局,又关乎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一是能否把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特别是底层民众凝聚起来,形成抗日的铜墙铁壁;二是能否坚持打赢一场持久战,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促使持久战的有效进行;三是能否把抗日战争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为当时的中国民众指明前途,成为唤起民众、持久抗战的有效激励。

——夏斯云《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破柱作用论析》

(1)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的抗日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提出此政策的背景。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涉及抗日战争胜败的全局,又关乎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的三个问题。
7 .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广大知识青年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说明(     
A.中共代表全民族利益B.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C.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载D.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
2024-01-05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7月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936 年 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并转全体国民党员的信中,批评了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不抵抗行为,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B.斗争策略中出现“左”倾错误
C.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1937年2月国民党的五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致电并提出实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五项要求。随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进行“更名”“改制”,更名后的边区政府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所管辖的省级行政机构,受其管辖。这表明(     
A.中共政治战略发生了转变B.中共为抗日作出无条件让步
C.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开启D.中共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10 .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由民主派执掌国家政权的“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构想。1927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的主张。1935年,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决定以“民主共和国”代替“人民共和国”。这些变化(     
A.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B.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
C.表明中共建国思想应时调整D.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