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局部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人民”一词逐渐上升为党的重要理论概念;大革命失败后,“人民”一词有被“群众”“民众”等取而代之之势;1935年后,中国共产党重新启用“人民”的概念,而且对“人民”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建构。这一变化(     
A.表明马克思主义已逐渐中国化
B.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密切相关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革命道路的探索
D.体现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队伍的不断扩大
2023-06-05更新 | 523次组卷 | 12卷引用:第20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2 .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或采取同情与善意的中立态度”。因此,“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这份文件可能发布于(     
A.1925年底B.1932年底C.1935年底D.1942年底
2023-06-01更新 | 536次组卷 | 8卷引用:第20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5年,有人认为“逃避了现实躲向‘天鹅’‘人鱼’等的乐园里去,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特色。”还有人认为“处于苦难的中国,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现实,一味飘飘然的钻向神仙贵族的世界里。”这些观点反映了(     
A.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B.中华传统文化地位逐步提升
C.儿童教育受到政府的关注D.民族危机影响教育价值取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936年成立的东北抗日联军官兵的构成,除汉族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1939年,马鸿宾所率81军取得绥西抗战的首次大捷,其中马鸿宾的军兵训练班培养的回汉青年军官和士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     
A.国共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动了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D.中国在东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活动
2023-05-28更新 | 38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0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2023·江苏南通·三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九一八事变后,部分东北军和东北义勇军领导的早期抗战相继失败。此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多支抗日游击队,至1935年底,抗日游击战争区域扩大到40多个县,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遍及东北各地。这可以用来说明(     
A.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B.共产党成为局部抗战的领导力量
C.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殖民计划破产D.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2023-05-26更新 | 483次组卷 | 8卷引用:第20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学习西安事变,可以从集证辨据入手,进而深入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材料   ①如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2018年《日本侵华与中国全面抗战》围绕全面抗战时期集中整理了多位知名学者学术论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1981年影视作品《西安事变》


分析材料中三种史料的史料价值的高低,说明你的理由。
2023-05-22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第2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5年7月,清华大学召开学生大会,通过了“爱国有心,救亡乏术”的决议,提醒学生不要“受人利用”,对上街游行的主张不做任何表示。同年12月,听闻“冀察政务委员会”即将成立.清华学生再次开会,通过了“通电全国,反对一切伪组织、伪自治的决议”,并决定联络北平各校同学参加学联组织的请愿。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救国热情B.国民政府采取对日退让政策
C.进步学生受到共产党的感召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23-02-21更新 | 425次组卷 | 5卷引用:22·纲要上第2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各方力量反应强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青年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成发动“西安事变”;中间政派要求团结抗日……材料表明(     )
A.抗日救亡运动高涨B.中华民族已全面觉醒
C.国共由对峙到合作D.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全国各地,从上海到北京,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与日人进行交易的杯葛(Boycott的音译,意为‘抵制’)运动。”这一局面最有可能发生于(     
A.1915年B.1931年C.1935年D.1937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明确宣布实行“五族共和”。民国建立后成立的“中华民族大同会”在其电文中号召:“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强调:“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轻。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至此,中华民族从几千年形成的“自在的民族实体”,开始发展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

——摘编自郭盛民《“五族共和”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32年,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的《再生》《复兴月刊》等杂志先后在北平、上海创办,《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认为“民族复兴”是从目前的落后、衰落状态中走出,恢复世界强国的民族地位,恢复文化古国的灿烂辉煌。当时还出版了一些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的书籍,如吴庚恕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政策与实施》,张君劢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王之平的《民族复兴之关键》等。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也为国共两党高度关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20世纪30年代民族观的发展,并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