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国抗战的开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8929日创刊的《拂晓报》(见上图)是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在其发刊词中曾指明“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到来的意思”“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在其百期纪念时刘少奇亲笔题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刘少奇还曾派人将<拂晓报》送给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等阅读,使其更好地理解中共的抗日方针。

《拂晓报》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一度发行到苏联、美国、法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拂晓”。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02-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20世纪30年代,江西地区流传出一首歌谣《红军北上》,内容有:“一束茶花万里香,送别亲人上北方,打败鬼子回家转,那时人民乐洋洋。”这首歌谣反映的事件是(     
A.北伐B.长征C.全民族抗战D.人民解放战争
2024-01-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赛曲》翻译改动的部分情况

“麦须尔诗”(1873年王韬译)用中国古典七言诗的格律来翻译,认为诗的主旨是反对国王的残酷统治,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中高度肯定该译稿。
“法(佛)兰西革命歌”(1904年侠民译)用文言文翻译,被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中国革命记》等转载,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
“马赛曲”(1920年马骥良译)用白话文翻译,对“citoyen”的翻译,从“体团”变为“国民”,此后白话文翻译的《马赛曲》版本不断出现。

材料二   抗战时期,《马赛曲》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战歌》、《新马赛曲》等改编作品应时而生,歌词呈现出日益严峻的国难危机,“呼吁中国同胞:‘不分恩怨,不分你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一全民族革命战争’。”《马赛曲》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也有启发作用,《马赛曲》中“用肮脏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与《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义近似,《马赛曲》中多次出现的“前进”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被不断强调。

——摘编自宋逸炜《〈马赛曲〉在近代中国的多重变奏》

(1)据材料一、概括《马赛曲》翻译改动变化的表现,并说明变化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马赛曲》翻译改动的积极影响。
4 . 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参加抗战的目的不尽相同,实行的是不同的抗战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A.中美合作B.国共第二次合作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D.工农兵代表
2024-01-1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学者提出要对中华文化进行“西式”或者“苏式”的改造,实现文化救亡;但三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把中西文化比较从文化层次扩大到经济层次,“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逐渐向发展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论倾斜。这一转变是源于当时(     
A.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B.实业救国理念受到广泛的认可
C.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求D.国民政府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
2023-12-26更新 | 653次组卷 | 1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点是汉唐盛世时期的民族关系和经济繁荣,虽然对宋史的研究较为有限,但王安石变法、岳飞抗金、宋与辽夏金的和战却成为宋史讨论的重点。这一时期史学界宋史研究重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西方学术理论的传播B.史学研究视角的变化
C.民族积弱受侮的现实D.考古文物材料的丰富
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侨委会先后成立了现代华侨出版社、华侨通讯社,并发行《华侨动员》《侨务特刊》《华侨先锋》等刊物。这些刊物随时报道祖国抗战消息、华侨募捐成绩及感人事迹等侨胞支援祖国抗战的消息。这些工作的开展(       
A.推动全面抗战路线的落实B.使中国战场成为东方的主战场
C.保障了华侨在海外的权益D.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
2023-11-22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普高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测评(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5年1月,科学社在上海创办《科学》杂志,采用白话文并率先在中国吁求“科学”与“民主”;抗战开始后,其关注点集中于“科学与战争”“科学与国防”等方面;抗战胜利后,“科学与世界和平”“建国与科学”等成为其讨论主题。《科学》杂志关注点的变化(     
A.反映了中国时局基本走向B.凸显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崛起
C.与经世致用思想一脉相承D.折射出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
9 . 抗日战争时期,《木兰从军》《忠义千秋》《梁红玉》《岳飞精忠报国》等历史题材的电影大量播放。这些影片(     
A.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B.揭露了日军的侵略罪行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强化了民众的抗战意识
2023-10-21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合格性考试模拟历史(必修)试题
10 .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他指出:中国一定会取得抗战的胜利,因为“有了共产党”,“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且“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由此可知,《论持久战》的发表(     
A.宣告抗战反攻阶段即将到来B.阐明了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C.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彰显了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性
2023-10-13更新 | 19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