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河流与文明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力量,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河流——文明的温床

(1)许多地区流传着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而河流也孕育了文明的诞生。选出下列涉及洪水记载的文献所在区域(填写地图中的数字),并选出该地区的原产经济作物(填写字母)。
A.稻和粟B.大麦和小麦C.玉米D.橄榄
文献地区经济作物
《吉尔伽美什》
印第安人民谣
《史记》
《荷马史诗》


(2)在亚洲,(       )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填写字母)
A.赫梯人B.雅利安人C.波斯人D.希腊人


(3)密西西比河贯穿于整个美国历史进程中,填写完成下列时间轴。
(4)1938年6月,国民政府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打破敌军的作战计划。但同时也淹没了河南、皖北等地区大片土地,给广大民众造成极大灾难。该事件发生与哪场战争有关?
(5)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河流与人类文明关系的看法。
2023-12-13更新 | 32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


   

材料二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节选自20199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1)某班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进行研学实践活动。请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相关史实,选择材料一中的一个纪念馆作为研学实践的目的地并作简要介绍。(明确指出纪念馆名称,介绍内容包括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的时代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业内迁示意图。据统计,从19378月到1940年底,从沿海等地区内迁到后方的工矿企业共有639家。受其影响,福建、浙江两省自行内迁的企业有191家,拆迁机器设备总重量约12万吨。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工业内迁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初年,朱元璋下徙民之令,以调整全国人口,大量移民逐渐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迁徙至重庆。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又两度组织移民入渝垦田。重庆府《云阳县志》载:云阳县邑分南北两岸,南岸之民,皆明洪武时奉敕由湖广府城使采者。大量外来移民使重庆府存在众多双籍地人士(祖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明代四川省中进士的数量共1406人,重庆府占318人,其中重庆双籍地氏族中进士者有41人,占比为12.8%。丰都县的杨丑瑛科举入仕后在其家乡建平山书院,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文子弟诵读其间。清初湖广民众身次移民四川时,甚至称川人半楚”“半潇湘

——摘编自黄梅《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全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群体,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督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对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1993到2005年,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带上蔬菜种子、黄桷树苗,离开故土,舍小家为国家。重庆涪陵南沱镇村民含泪刨掉了蚕桑、龙眼、榨菜和柑橘树,重创新业。16万多外迁移民则带着家乡的泥土、三峡石,远赴十几个省市。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唐润明《百万移民撼天地——三峡移民精神礼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时期重庆移民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相较于明初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峡移民的认识。
2023-06-18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周口恒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场馆中的历史记忆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老师从丰富的场馆资源中精心挑选,绘制了以下分布图,并布置了研学任务。

   

(1)鸦片战争博物馆是一座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以下保留在该馆内的遗址是(单选)(     
A.虎门销烟池B.中英《南京条约》签字场所
C.林则徐塑像D.中英军队海上激战模拟沙盘
(2)在上述博物馆需要增加一段关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享有哪些特权的说明,可以选择的是(单选)(     
A.在通商口岸设使馆区B.军舰自由航行
C.在通商口岸设厂并免内地税D.领事裁判权
(3)若你参与筹建其中的戊戌维新纪念馆布展,以下可布置在“戊戌变法背景”区域的展品是(单选)(     
A.北洋舰队沉船遗物B.义和团揭贴
C.《辛丑条约》文本D.《民报》发刊词
(4)辛亥革命纪念馆设有“开辟共和新纪元一一辛亥革命”主题展。开辟共和新纪元的重要文献是(单选)(     
A.《资政新篇》B.明定国是诏书
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下图所示为《劳动界》创刊号(陈独秀等创办,1920年8月)部分内容。对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     

   

A.通过白话文倡导民主科学思想B.启发工人觉悟以促进阶级觉醒
C.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工人运动D.宣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6)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精神永放光芒”展厅内,陈列着一枚珍贵的纪念章(见下图)。在纪念章所示的十年中,红军的斗争历程有(双选)(     

   

A.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完成艰苦卓绝的长征D.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7)毛泽东亲笔题写“遵义会议会址”的匾额,这里曾召开了一场关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会议,会上毛泽东说长征“是由于犯了路线错误,被敌人追赶得不得不走的”。这种审视历史所运用的视角当是(单选)(     
A.延续与变迁B.量变与质变
C.目的与手段D.内因与外因
(8)位于卢沟桥事变发生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名中的“中国人民”旨在强调抗日战争________。(单选)
A.时间的持久性
B.过程的曲折性
C.参与的广泛性

抗战时期的漫画作品,艺术地再现了那段令人悲愤、激昂的历史,透射出艺术家的敏锐、良知与情感。下列五幅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

(9)图一创作于1937年,画中的“刀”喻指(单选)(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
C.八一三事变D.七七事变
(10)图二中的日寇犯愁的是(单选)(     

   

A.正面战场B.敌后战场C.东方战场D.缅甸战场
(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官网开辟了"东方主战场一一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主题页。为该主题页提供两个史实,并简要说明理由。

   

A材料一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输小车B材料二关东军炮击北大营军营(照片)C材料四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

   

   

D材料五湖北军政府前挂起铁血十八星军旗E材料八《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F材料六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图
(12)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有《转战陕北》《决战前夕》《占领总统府》等油画,艺术地再现了________的辉煌历史。(单选)(     
A.护国战争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13)如果要为以上博物馆增添相关史料,以下六则史料分别对应哪一博物馆?(填涂字母)
鸦片战争博物馆(     )
戊戌维新纪念馆(     )
辛亥革命纪念馆(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
(14)结合上述场馆信息和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求索历程的理解。
2023-07-10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关于抗战时期大西迁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约30万件故宫文物由北平被运往上海,193612月,又从上海被迁至南京。19378月,故宫文物分三路紧急西迁,经过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辗转万里,于1939年到达贵州、四川等地,并妥善保存到抗战胜利。

——摘编自段勇《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

材料二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1938年初,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不仅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使之不致断裂,而且在教学规模和教育制度上也有所扩充和创新,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摘编自宫炳成《略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高校的内迁》

材料三   1938年,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源源不断的人员流入宜昌,向四川搬迁的各种大型设备、军工物资、文物等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唯有走长江。更为严峻的是,自10月下旬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可供较大轮船航行。在这紧要关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调集公司的资金、船只和人员,在短短40天内,运送了人员150余万人、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之后,西南地区很快建立起新的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摘编自李立群《卢作孚与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撒退”》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大西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大西迁的特点。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战时期大西迁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石

年份19371938193819401941194219431944
粮食产量11161221175415261456148418121817
增长指数1001094157213671305133016241628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这种粮食紧缺的态势一直延续到1953年上半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20世纪5070年代,农民种粮靠计划、粮源靠统购、消费靠统销、余缺靠调拨、供应凭票证,国家力争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摘编自毛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演进及其当代启示》等

材料三     种子是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1989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颁布,对种子选育和审定、种子生产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到1994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国外,我国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仍然不多,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是当下农业科研最主要的任务。

     ——摘编自徐豪《种子安全,才有粮食安全》等


(1)概括材料一中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国家粮食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确保粮食安全做法的认识。
8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革命使古老的中国由封建“家天下”的王朝国家,转化成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使过去以汉族为中心、以“夷夏之别”来构成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在制度与宪法方面完成了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的转型。

——郭姝娅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及民族观的影响》

材料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表《宣言书》,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转型的”?

材料四   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激发起中国人民最激烈的抗争。战争的苦难使得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并且在抗战过程中塑造出宝贵的财富,在民族精神、政治智慧、制度创新等方面形成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不仅保障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并且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三三制”的制度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1941年后还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陕甘宁边区。

——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留给中华民族的丰富遗产有哪些?

材料五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9 . 小家书,大情怀,抗战精神代代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人物内容
1932爱国将领
吉鸿昌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以成有用之才也。
1937复旦大学学生
韩雅兰
儿不愿作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已认清自己应走的正大的光明的道路……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所以儿决定来此(延安)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1938中共党员
王孝慈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
抗战
时期
越南华侨
符克
在抗敌时期,除捐助战费外,生活要力求简单。国家亡了我们就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所能负得起的。
1941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兼组织部长
张文彬
现在是(抗击)日本救国家的时候,是在求不做亡国奴的艰难斗争中,你也必须尽你一份责任……办自卫团、征兵、做抗(战)的工作。
概括指出材料中家书蕴含的抗战精神,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感悟。
10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找通往伟大复兴光明道路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无限光明、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南昌起义的枪声,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戍边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并谈谈对“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023-02-0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