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对汪精卫、胡汉民、张继等人说:“我想和共产党合作,你们却不赞成。你们自高自大,自以为有军队、有广州地盘,瞧不起共产党。实际上,共产党是中国新兴势力,比我们强的地方很多。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清廷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像黄冈、潮州之役,人数极少,镇南关之役不超过200人,钦廉之役也不过100余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犹不可侮。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及共产党。”又说:“苏俄国力强盛,是当今社会主义大国,愿意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并赞助我们,可与为友。”

——摘编自罗章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风雨历程(上)》

材料二   1945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窑洞对”会谈

材料三   1957116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88年,邓小平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他特别强调:“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0171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向全世界提出了这样一个时代之问,并明确给出了中国的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创造性发展。

——摘编自黄惠康《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以国民党一大为视角,说明孙中山为此在策略上作出的重大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及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2023-07-1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45年8月,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应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进行会谈,最后签署“双十协定”。该事件的背景是(     
A.解放战争即将爆发B.日本加深对中国的侵略
C.国民党统治出现危机D.中国人民期望和平建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11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二   1954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8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9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
2023-10-18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2·上海·模拟预测
4 . 追求富强之路。

“富强”是通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概念,也是先进的中国人矢志追寻的伟大理想。

材料一   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

——总理衙门奏折(1874年)

材料二   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下社会大梦初觉,稍有智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继今以往,国人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者,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1916年)

材料四   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有力地和同盟国配合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自强”思潮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追寻富强的途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陈独秀为何断言“伦理的觉悟”是“吾人之最后的觉悟”?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追寻富强之路?
2023-10-17更新 | 123次组卷 | 7卷引用:上海市普通高中2022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共中央基于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分析,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中国共产党认为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这一宣言发表的背景为(     
A.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B.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历了近百年的演变,表4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

时期名称背景
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党以农民阶级为基础,广泛发动各阶级,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抗击日本侵略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各党派合作、各界别联合,倡导平等协商、和平建国

——摘编自郝丽《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回顾:从历史逻辑到现实定位》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某一方面,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漫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对下图的寓意解读准确的是
A.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真实意图
B.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C.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下举行的会议
D.国共双方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8 . 张治中将军在一次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A.国共第一次合作完全形成B.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D.国民党发动了全面进攻
2020-09-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折射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 1945年,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材料三 1946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的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材料二的对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国际历史意义。 
(3)指出材料三春联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历史事实说明这副春联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并说明理由。
2020-06-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