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洋人已让满清士大夫们饱尝到了“利器精兵,百倍中国”的厉害。自强之计,首重武备,这是当时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少数先知先觉者的共识,发展军工转而促生洋务派对教育的关注,由教育再及于民用工业之建设。但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千头万绪,牵连甚多,洋务派未尝拿出一个全盘计划,而是在摸索走向近代化的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

——邵达《华夏史录(下)》

材料二: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各野战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们,南方各游击区人民解放军同志们:

由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团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代表团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已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我们命令你们:(一)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推行“洋务新政”的目标,分析“洋务新政”的意义与失败的必然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布的历史背景,指出这一命令发布当天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并简述这一行动的主要成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C.解放战争即将胜利D.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024-01-11更新 | 199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图是“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编制的《敌伪时期东北产业分布图》。此图的绘制背景是(     
A.党的工作重心已经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南京政府为扩大内战而攫取更多资源
C.中共欲掌握更多的资源支持辽沈战役
D.中共为加强财经领导以应对形势变化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山”与“进城”

为扭转当时革命的局面,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毛泽东提议“上山”,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19279月毛泽东果断将秋收起义余部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边界农村地区,由此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新境界。

——据王红霞《精准理解中国革命道路新理论》

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乡村到城市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节选)


(1)指出毛泽东作出“上山”决策的历史背景及其“上山”实践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2)指出材料中毛泽东所作报告节选部分的核心主张,并说明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B.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C.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6 . 下文摘自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的报告。该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B.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C.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对日寇的大反攻D.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2020-04-0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0届高三3月过程检测历史试题(实验班A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研究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近代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是世界各国均要行走的历程,向外部世界学习则是后进国家的必经之路; 二是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中国在原有的地区注国际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近代以来逐渐沦落为一个失去诸多主权的弱国,中国要努力恢复平等地位,这一过程并非每个国家所必经的。这两件事中,本应以第一件事为根本,为要务,但在近代中国(也不限于中国,若干后进国家也经历了这一过程),这两件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第二件事则成为第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法做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努力去做第二件事竟成为历史发展主线争取国家的独立平等被置于比兼取社会发展更为优先的地位。

材料二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规划,历经五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民国史之中的部分议题一直难以避免引起各种偏见,两岸各自主导一类型之论述。本书则主要依赖史实做深度的描写、分析与比较。其中国民党史部分主要由台湾学者负责,少数曲大陆学者撰写,共产党史部分则由大陆学者执笔。这与近年来两岸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研究蒋介石的经验也相符合:台湾学者更能呈现蒋介石的成功之处,大陆学者则更能客观分析蒋介石的派系属性 发掘出蒋介石的个性与统治缺失之处,因而相互补足各自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位于台湾的学术机构每年接待许多大陆学者参观访问、调阅民国档案、参与台湾学界的学术活动,在我所任教的大学每一学期都有许多大陆来台的交换学生选修我的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从材料一中提炼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线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从做好”的原因。
(2)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专著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有何补益之处? 这种撰史方式有着怎样的意义?
2024-04-23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血缘宗族之所以没有解体,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国家私有、严重利益倾斜的政治体制使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

——陈忠云《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考查》

材料二 旧社会中国农村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往往在宗族共有名义下拥有大量族田,其中大公堂一般由族长管理,小公堂一般由农民自己轮流管理,而祠堂则是宗族的标志,是全族立法、司法、行政的机关。除地主土地外,土改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因为祠堂依然安放着祖宗神牌,曾出现因祠堂拟改做仓库引发群众闹事案件。土改中通过引苦”“诉苦”“论苦,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但最初诉苦指向是停留在生存伦理层面。农会成立后,通过相关组织规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农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乡村权力的转移,但领导农会的展贫农们往往“过于老实,自己没有主张,容易被人掌握,做落后群众的俘虏”。

——摘编自何朝银《土地改革与义序宗族乡村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血缘宗族没有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血亲组织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土地改革中瓦解宗族势力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3-11-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林则徐的不同形象

晚清时期清廷官方认为林则徐在禁烟一事上应对无方,将鸦片未能杜绝的原因全部系于林则徐。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里认为战争失败不应“求全责备于始事之人”,指出战争起因于“闭市”,但“闭市”之责任不在林。魏源也指出林在处理英商问题时“求之过详”的态度不妥。有人认为林则徐“功”在禁烟,“过”在处理问题的手段。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设立全国禁烟委员会,开展了具有全国性质的禁烟运动。国府宣称这场运动为“打倒破坏烟禁之军阀”,“外以雪八十年来之奇耻,内以为民生主义之造端”。19291月,时任驻比利时公使的王景岐向国府提出修铸林则徐铜像的建议。19295月,禁烟委员会规定每年的63日即“林则徐虎门销烟日”为全国性的禁烟纪念日。
解放战争时期在范文澜、胡绳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笔下,林则徐已经成为中国通史叙事框架中一个在中华民族不断遭遇外患并且通往光明胜利前途中的关键性人物。1948年,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进一步明确,无论清廷任用谁禁烟,无论林则徐如何禁烟,战争终归要爆发:既然战争无法避免,林则徐便不再背负诱发战争的责任。而其在广东禁烟与组织民众抵抗侵略,更凸显其“民族英雄”的气概。

——据葛静波《林则徐形象在近代的变迁》等


根据材料,对林则徐形象在近代的变迁作出合理解释。
2023-11-2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各种观点简表

作者和书名时间断限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1958年版)1840年—1919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977年版)1840年—1919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卷(1996年版)1840年—1949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1999年版)1840年—1949

(1)说明上述观点的异同。结合所学,试简要分析对同一历史问题存在不同解释的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022-03-08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