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

(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还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

(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方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分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侯永禄的日记所蕴含的史料价值。
2 . 以下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浙江台州历史·第2卷》。这些史料反映了
1950年6月以后玉环、黄岩、天台、临海等县相继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1年海门、仙居、三门等县(区)依次召开了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至1953年底各县(区)先后召开过5次至10次代表会议。与会代表在听取政府的工作报告后,也积极进行讨论,对剿匪反霸、减租减息生产自救等问题提出许多建议和批评

A.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B.台州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C.爱国统一战线进入了发展阶段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推广
3 . 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如何选择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36个传统手工业行业中,受摧残的有8个行业。一部分原有的手工业在与机器工业的竞争与互补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反映到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城市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如手工机器修造、丝织、棉织、针织等行业均出现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纵观18401949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种民间以本土工业为基础的嫁接型工业化模式没有取得成功。

——摘编自彭南生《现代化中的“中国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工业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之间发生了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毛泽东对工业化的思考是多元辩证的,他既看到了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根本性危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可以说,毛泽东科学地把握了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

——摘编自徐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三   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二三百美元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在工业化起步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西欧和西方衍生国水平的1/12。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对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表明,中国仅27美元,远低于同期印度的57美元,也低于亚洲的44美元。

——摘编自郑有贵《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未受摧残的部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的内涵。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年至1957年我国在工业化路径选择方面的合理性。
2024-03-24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晰的精神谱系,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精神成果,这些精神具有密切相关的同质性,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初心和使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升华。同时也包括当代创造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军队的血脉之中。

——改编自张立新《溯源精神谱系研学红船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选两个精神,构建一个主题并予以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表明,1953-1957年间,上海共有21万人支援内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万多人,熟练技术工8万多人,还有5万多人的设计、建设、安装队伍参加内地工程建设。这些支援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有助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有利于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6 . 经世济民思想体现知识分子传统治学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和时代精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云:“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董仲舒的意思就是要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高下有宽度的节限中,来维持一个相当有伸缩余地的社会经济水平。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

------据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换一句话说,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

------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以西汉和唐朝为例,说明统治者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3)从材料三的角度,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经世济民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7 .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阅读下表材料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叙述出处
1919年五月四日,为阻止巴黎和约的签字,北平的大学生们手举着一张张木牌,拉着长长的横幅,喊出最高亢的声音,摧毁府邸,冲击“敌群”,他们是先锋,激励着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推动着运动的初步胜利,为历史发展迈出有力一步。孟祥娟《论五四运动中参与主体党醒的逻辑理路》
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沦陷后,有人表示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水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面对日军残忍的杀戮,面对支离破碎的中国社会时,中华儿女强烈的忱患意识和救亡意识纷纷崛起,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救亡图存、共赴国难,“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荆惠兰《全民族抗战视域下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四重维度探析》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工人们提出“工厂即战场,机器即枪炮”的口号,大批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和医务人员,志愿来到朝鲜,担负战地勤务和运输工作。各界人民群众一呼百应,捐款总额达55650亿元人民币(旧币),可折合战斗机3710架。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曾总结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唐文根《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劳动者的生活在圈地(运动)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有产者惊恐万状地注视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英国工人阶级组织的诞生。济贫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因为贫困问题而引发的社会危害。否则,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会更加恶劣。从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随着贫困问题的加剧,政府应该加大济贫力度,以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但是在自由放任思想的指导下,济贫法越来越受到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指责。当时反对济贫法的人甚至包括不少劳动者。因为作为济贫法实施基础的济贫税是按照教区人头来征收的。

——摘编自郭家宏《富裕中的贫困:19世纪英国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肯定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认为现代中国人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渗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便宣告中央政府“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改革开放的动因,实际上也来源于改善民生的需要。人民的温饱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动力和压力,也正是基于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才有21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中共十七大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党的宗旨的体现,也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重视民生、关注民生这一旨趣的认同与继承。

——摘编自齐肖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济贫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在当时遭到反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民生)问题的态度,并列举史实说明这一态度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英两国历史上工业化与贫困问题中得到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以下是四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表述,对此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②韩国: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开始南侵
③俄罗斯:1950年6月,朝鲜军队侵入南方,并正式宣布他们是为了反击李承晚军队的攻击
④朝鲜:1950年6月25日凌晨,美帝和其傀儡们对朝鲜悍然发动袭击。这表明
A.相关历史史实需要进一步澄清
B.各方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出现差异
C.不同立场观点导致不同史实表述
D.事件第三方的表述往往较客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