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茶馆》以老北京裕秦茶馆的兴衰为背景,折射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茶馆》 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三幕内容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据材料简要指出《茶馆》的现实主义特征。
(2)续写《茶馆》第四幕,内容包括场最设计和一段茶客对话。(要求: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历史为背景,紧扣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一时段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例。)
2020-08-14更新 | 2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实现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
A.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B.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
C.跳出了意识形态的局限D.宣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此举旨在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B.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2020-07-03更新 | 968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示意图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及分布地区示意图


注:除国事访问之外,参加具有多边外交(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程质的出访法59次。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


(1)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图中“出访次数”偏少的成因。
(2)概括指出材料二图中我国国家元首出访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5 . 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条约内容在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认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等特权,谈判代表耆英等人认为"此系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结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室碍"。

1871年,曾国藩"窃思自道光二十二年间与洋人立约议抚,皆因战守无功,隐忍息……故所定条约,间有未能熟习审处者"。

郭嵩焘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1876-1878年)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

1898年,唐才常等人成立公法学会,提出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进行"切实考证",以使利用国际法修改不平等条约。

1912年,梁启超等人成立中国国民外交协会,提出废弃一切不平等条约、定期裁撤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等要求。

1917年,北京政府宣布"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1919年6月,贵州召开国民大会提出"一面通商赴欧和会中国专使,力争青岛、并请取消中日'二十一条密约',及其他不平等条约"。

1941年起,中国与美、英等国分别缔结了新的平等新约,中国在形式上基本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特权。

1949年9月,《共同纲领》宣布"对于国民党所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随后陆续清理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特权的残余。

——据《20世纪20年代知识界对不平等条约的认知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不平等条约认知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6 . 新中国"一五"期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再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都实行统一分配,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这样的做法旨在
A.适应经济建设需要B.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C.有效缓解就业压力D.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7 . 1949年9月,在国旗、国歌等协商座谈会上,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得到了梁思成、周恩来等人的赞同。但郭沫若、田汉等针对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词句,认为不符现况,应当修改。张奚若、黄炎培等提出反对意见。最后毛泽东和周恩来赞同安不忘危的思想,决定不做修改。由此可见
A.人民民主、共同协商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B.《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D.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还未完成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后不同时期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所占比例(%)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解析》等

材料二   历次宪法对所有制的表述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及启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命题作出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是
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另起炉灶”
10 . 1952—1957年,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28%,平均每年递增18%,发展速度远超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主要得益于
A.“一五”计划实施B.国民经济恢复
C.中共八大召开D.三大改造完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