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国家平抑物价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思想的产生时期,范蠡是平抑物价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他指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平抑粮价,使其稳定在一个不高不低的水平上。如何平抑物价?范蠡认为,农业生产有丰有歉,粮价也随着年景好坏有贵有贱地变化着,国家要平抑物价,就必须掌握粮价变化规律,当价格下降时,国家就应该像珍惜珠玉一样收购这种商品,“贱取如珠玉”,以阻止这种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促使其价格上升,反之,当价格上涨时,国家就应像抛弃粪土一样抛售这种商品“贵出如粪土”,以阻止其价格上升,这样就可以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的理论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经济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是遇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陈云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全国一盘棋,统一物资调度,解决物资供应问题,打击投机商,逐步遏制通货膨胀,他意识到:稳定物价的关键是抓住“两白一黑”。从194911月中旬开始,陈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和纱布等重要物资,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大量低价抛售。投机商人争相购入,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在大量购进粮食和纱布之后,价格不涨反落,最终投机分子血本无归,纷纷破产。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运用全局思维领导“米棉之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国家平抑物价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及结果。
2024-05-1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与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血缘群体不同,乡里组织是政府强制在基层社会推行的,以地缘为特征构建的法定行政区划,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域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

——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城市居民怀有“亲美”“崇美”“恐美”思想,为此政府果断的驱逐从事反华活动的宗教人士,接办美国津贴的学校,取缔收听“美国之音”,阻禁美国电影,同时还加大对苏联电影的介绍和引入。这些措施(     
A.消除了美国文化在华的影响B.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力量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2023-11-11更新 | 27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九龙坡区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某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均只有三分钱。如果把三分钱分到每个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国5~6亿人的三分钱集中起来就能干一些事。该学者意在说明,新中国初期(     
A.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机成熟B.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已初步提上日程
C.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当务之急D.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年11月至12月,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两个区域性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各国参会代表讨论了反帝反殖民族民主运动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问题,中国介绍了在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方面的经验。这两次会议的召开(     
A.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宣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 某学者认为,“一五”时期,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做法,对于奠定工业发展基础、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城镇化第一次高潮以及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B.计划经济顺应了重工业的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D.工业化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
7 . 三类国家在中国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如表,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我国
1957年1965年
苏联、东欧国家61.3%14.3%
亚、非、拉国家14.7%33.4%
日本、西欧等西方国家17.5%41.0%
A.推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B.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C.开始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D.结合形势变化调整了对外政策
2021-11-13更新 | 260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首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表彰对象包括工农业和军队三方面,且农业和工业战线的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对象主要集中在工业战线,其中包括很多女性。这一变化反映了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B.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
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9 . 《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下图是某年国庆社论中的提纲摘要。该年的国庆社论标题是
人民解放战争的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土地改革工作
统一财政和恢复经济
培养干部和提高文化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B.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
C.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D.为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五年
10 . 1952~1957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493亿元,超过原计划的15.3%施工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有921个,到1957年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这些举措
A.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导致中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快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进程D.反映出冒进思想已影响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