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表为1953-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据此可推知(     

国家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18

11.6

3.6

3.8

10.1

7.9

15

A.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较好的贯彻
B.“一五”计划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
D.“一五”计划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
2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方针与政策,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外交(       

时间

国际局势

外交方针与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苏冷战,两级格局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0世纪60年代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一条线”“一大片”团结从美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一条线”周围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朝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方向调整,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
A.体现独立自主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B.紧密地围绕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发展
C.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D.积极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新关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仅有132个城市,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0.6%,而且城市的功能残缺,结构不合理。1949年至1958年,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这一时期,为改变西部城市发展的落后状况,中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开始向内地倾斜。从1959年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的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限制,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被进一步强化。城市户口、农业户口、市民、农民的界限更加分明,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到限制。另外从1961年到1962年,精简、下放2600万城市人口到农村,以及1966年至 1976年的十年文革,进一步阻滞了城市化的进程。

材料二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中国的“民工大潮”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7-29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C.三大改造的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是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有人评价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下列说法最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为国内的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B.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C.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
D.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7 . 在新中国,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军队叫“人民解放军”,警察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保障了工人阶级权利
C.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D.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8 . 口述历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工人的口述史   

口述内容口述人
那个时候宣传我们是主人……那个时候干活不是谋生,是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MCX
班长可以当一日制的厂长,你对厂子有什么要求、合理化建议,你可以提,比如说生产上存在问题,技术上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TCK
基本上拖厂职工的孩子都要在拖厂,从哺育室、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比较齐全。“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一拖工人DJT
当时市里面来人给我们开动员大会,号召我们现在要备战备荒为人民。毛主席说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好马好设备。1964年启动的“三线建设”贵州工人YFY

——摘编自周晓虹主编《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后初期工人的身份地位,并加以解读。
(2)研究新中国工业建设时,你如何看待工人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2023-05-28更新 | 487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示范性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3-14更新 | 40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     
A.“一边倒”外交方针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真实亲诚”的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